贵州切换
新闻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成立13年目前增势最强业绩最优
2013
05/13
09:26

2011年,对大龙经济开发区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长期制约园区“长不大”的管理体制得以理顺,园区建设由此风生水起,招商引资做大“蛋糕”,工业经济增长迅猛,为成立13年来增势最劲、业绩最优。

数字看大龙,成绩让人欣喜:去年,园区工业总产值38亿元,增长35.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34.2亿元,增长34.3%;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191.7%;引进企业36家,到位资金16.2亿元,增长161%。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等领导,以及铜仁市委书记廖国勋、市长夏庆丰等先后深入大龙实地考察、指导发展,对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提出了要求。

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明用“井喷”一词生动地描述了园区发展的强劲势头。

“引领园区迅猛发展的最根本动因,是管理体制得以理顺。”在张明看来,由“托管”到“直管”,一个字的变化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引爆了园区建设的原动力,园区发展由此书写新篇章。

去年,铜仁市为加快新型工业发展,把由玉屏托管的大龙开发区单列出来,实行直管,并把该县大龙镇委托给开发区管理。同时,县和市在开发区的有关税收分成比例等不变。

而这之前,身为省级开区发,大龙开发区一直由其所在的玉屏自治县托管,其行政管理体制被比喻为“小马拉大车”。尤其是在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建设热潮中,“小马”更显乏力,拉不动“大车”。

其实,作为贵州东大门、黔东重要工业基地,大龙堪称“明珠”:区位优势优越,初步形成以火、电、锰、钡、铁合金及其深加工为主的工业格局,具备一定工业基础。但同时,它又是一颗有待打磨的璞玉:工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竞争力不强,自身积累不足等。

改革催生活力。作为铜仁市“两带两圈”发展战略目标之一,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甩脱“小马”羁绊的大龙开发区乘势而上,在全省工业发展大潮中奋勇争先,开始熠熠发亮。

做大总量,扩容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围绕打造国家级园区和黔东生态工业新城目标,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打破原有2.74平方公里面积规划,确定核心起步区15平方公里、循环经济工业集聚区53平方公里、远期106平方公里的扩区发展战略。

一个园区托起一个新城。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思路,上演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大戏,2015年建成百亿级开发区,2020年建成千亿级开发区,2032年建成一座30万人口的现代化新城。

打响“产业布局、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三大攻坚战,在内“筑巢”,向外“引凤”,中伟轻工业园、新材料锂锰电池、远航打火机成品生产等项目陆续投入大龙怀中。

园区建设千头万绪,资金不足、融资难是一大难题。

采用“政企合作、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运作模式,是大龙开发区破解融资瓶颈的一大突破口。

去年8月,大龙开发区携手香港众彩集团,由大龙汇源投资公司与该集团福中公司共同注资5000万元组建成立大龙众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打造大龙港台产业园。

双方约定,由香港众彩负责引进港台及泛珠三角汽摩配、玩具、服装等轻工企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开发与利用,承接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力争3年引进产业投资5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同时,合资公司可在商业开发区内进行房产、商业等土地综合开发。

“这种加快筹资融资、扩大招商引资的开发和运作模式,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大龙众彩开发公司工程总监马振忠说,今年2月,投资5000万元,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将在港台产业园拔地而起。

而由大龙众彩投资14亿元的棚户区一期改造工程目前已进入前期筹备阶段,届时将拆迁3800户,在6.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起一座现代化城镇。

有香港众彩集团的倾力加盟,有园区管委会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大龙迅速成为海内外战略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投资的热点。密集的招商引资鼓点,为大龙“吆喝”进来220亿元外资,其中到位16.2亿元,同比增长161%。

去年来,大龙启动了包括1号、2号和4号主干道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到1500万元用于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此基础上,中伟轻工业园、远通环保科技工业园、重庆产业园等项目相继开启建设大幕。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新型工业化是方向。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大龙开发区盯住产业选择项目、选择资本的“口味”越来越高。

无论是以大力锰、钡、钾为主的冶金、化工产业,还是高载能的铁合金产业,均强调从粗放到精细的“蝶变”。而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利用,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大龙的上宾。

一方面做好“减法”——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和落后产能,推动现有企业上档提速,精彩“转身”。

以锰为例,率先探索锰的产业链延伸,从简单的金属锰,到现在的高纯硫酸锰,迈向锰锂电池方向,升级道路不断延伸。

贵州红星发展大龙锰业公司依托近40项自有专利技术进行技改升级,独创的电动汽车电池专用硫酸锰产品在日韩、芬兰、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获得商业化应用。随着二期扩建工程的实施,到“十二五”期末锰系列产品占比将从目前的不到5%上升为50%,整体提升企业产品结构档次。

在大龙扎根6年的湖南客商邓正明,从生产焦化产品,到转型玻璃器皿,已饱尝循环经济甜头。总投资3.2亿元的玻璃器皿项目可年增7亿元产值。该项目综合利用焦化厂富余煤气,形成“焦化—煤气—玻璃”循环生产链,将成为全国标志性优势大型玻璃生产基地。未来,随着灯饰、包装生产线的逐步构建,循环产业链将更加完备。

另一方面,做好“加法”——积极引进带动性、辐射性强的产业项目,加速淘汰区内的落后工业和产能。

投资1.5亿元的金顺打火机压电轻工业园、投资3500万元的环保建材项目的厂房建设如火如荼;目前中国最大的汞触媒项目银星汞业完成场平,制鞋企业设备已经到位。

发展蓝图清晰可见。迈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车道的大龙开发区华丽起舞,弄潮争锋,这块黔东明珠定会更加灿烂光辉。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