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切换
新闻
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建设成效斐然
2013
05/14
09:01

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斐然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亿,利税11亿,解决3000人就业

1月19日,记者在湄潭县采访时了解到:作为被列入贵州省经济开发区、遵义市“10+7”工业园区建设的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8亿元、利税11亿元、解决3000人就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唐小宇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发展思路的不断创新。据了解,定位为“绿色工业平台,城市建设新区,区域发展中心,食品加工高地”的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早在2004年就成立。当时,由于各种政策因素的制约,还不敢大张旗鼓的称之为“工业园区”,只能叫“工业小区”。正因为受到诸如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园区从挂牌之日起到2006年的这三年,一直处在步履蹒跚的艰难境地。唐小宇说,但是,由于始终坚持绿色、生态的理念不动摇,加上不遗余力的坚守,2007年,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一年,湄潭县上上下下开展了一场深入人心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县决策层在大讨论中一直认为:思想解放天地宽,发展才是硬道理,观念更新出黄金。因此,一切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都必须让路。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游明说,从“工业小区”到“工业园区”,从小打小闹到大大手笔开发建设以及敢于突破、敢于让利、敢于大胆举债发展就是对解放思想的最好诠释。如果还是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可能使大规模的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集聚。说白了,今天的让利就是为了明天获得更多的利益。由于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发展的思路也就随之更加清晰起来。“规划就是资源,规划就是要素,规划就是发展”这些理念在园区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已经成为整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如今,通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更好的规范化管理并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改变传统农业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资源的有效整合。2011年以来,入驻园区的企业因为原材料的需求,就辐射了各类产业基地100多万亩,使湄潭县的农民人均直接增加收入达600元以上。与此同时,园区为城市建设还提供了产业支撑,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城一体、城园互动”。另外,城市建设又为园区的发展拓展了空间,集聚了更多的生产和市场要素。有专家预言,当园区建成之日就是一座工业城市和湄潭县城浑然一体的、拥有30万人口和雄厚产业支撑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之时。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2010年,该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才3个多亿,2011年达到了15个亿,而到了2012年就猛增到35个亿。据了解,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逐年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坚持了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也就是政府投入、金融贷款、民间资本运作这“四轮驱动”产生的作用。而政府的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金融贷款起到了“杠杆”的作用;民间资本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最终,这些资本还是紧紧依靠工业园区来集聚。其中的“三资转换”,也就是“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对园区的建设真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成功的融资模式印证了观念更新出黄金的哲理!唐小宇说。据了解,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省里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先后获得了“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贵州省一类工业园区”等称号。为了加快园区企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创优,湄潭县正在强力推进校企合作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管委会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贵州大学、中国地化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校企研发合作协议。五年来,园区利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个,申报并获得专利17个,实施创新项目1个,拉动园区企业生产总值增幅达24%以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园区的块头不仅“长高长大”,而且还“长肥长胖”了。整个园区面积从2.24平方公里,成长为18.76平方公里。在2007年来的这五年中,新引进32家企业入驻园区,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其中,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就有5个,入驻园区的企业总数由2007年的20家增加到现在的52家,年均增长32%,一大批省内外客商纷纷携巨资抢滩被誉为“云贵小江南”的这块风水宝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