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切换
新闻
贵州:中小企业蓄势再出发 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
2021
04/06
16:47

航天电科的智能化生产线。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催生产业、贡献税收、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顾“十三五”时期,全省上下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策落实、加强企业培育、突出精准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动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尤其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贵州省打出系列降费减负“组合拳”,释放强大政策红利,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健康平稳发展。

实施阶段性减免缓企业社保费政策,降低企业公路通行成本,大力支持工业企业通过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减少电费支出,积极开展融资对接活动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这些“真金白银”的惠企政策,实实在在的支持举措,为中小企业送上了一份份“大礼包”,让中小企业坚定了心无旁骛谋发展的信心。

如果说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阳光雨露,那么增强内生动力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能增强内生动力迸发活力?创新是关键。

3月9日,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敖鸿表示:“一直以来,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也是贵州省中小企业竞争力弱的根本原因。”

因此,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贵州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经济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中小企业唯有创新,才能破茧成蝶,赢得未来。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创新创业积极活跃。目前,贵州省已获国家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户。双创载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如已建成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3个、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6个。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2015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20位。

同时,贵州省持续推进实施“万企融合”行动,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建设智能生产线和数字车间,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7月,已带动超过1.5万家企业实现核心系统上“云”,全省企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41.6%。

贵州省还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1+10+6”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上线运营,集聚服务机构510家,服务中小微企业5000余家。建成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2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2个。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基本实现88个县(市、区)全覆盖。

此外,贵州省持续改善发展环境。“十三五”期间,全省中小企业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成立贵州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贵州省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大力开展政策落实、金融服务、降本减负、扩大民间投资、营商环境整治、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等六大专项行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迈上新台阶,省级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100%,市县网上可办率达到91.64%,营商环境排名从2017年的相当于全球190个经济体第94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58位。

这一系列“雪中送炭、雨中送伞”的帮扶工作,“添柴加火、添砖加瓦”的培育功夫,始终不停步,让贵州中小企业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先后于2011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

成绩斐然,振奋人心。2020年,全省民营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增速为10.1%,占对应类别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0.5%;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4174户,工业增加值增速3.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2%;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营收为4140.98亿元。

踏上新征程,奋力谱新篇。贵州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不能缺席,更不能离场。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小企业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需求、双循环和新基建形成的新空间,以及贵州省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的建设等,都将对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提高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带来重大机遇。

2021年,贵州将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国家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推荐10家以上企业向国家申请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十四五”时期,贵州省中小企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紧抓新发展机遇,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加快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2020年实现营收5.2亿元——航天电科的“智造”之路

过去,传统的生产线,人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现在,智能化的生产线,人力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前后对比,变化太大了。”近日,笔者走在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装车间,车间主任黄家亮一边介绍,一边感叹。

智能仓储、智能化贴装生产线、智能插装生产线、智能清洁区……从仓储、运输物料到生产线等,整个电装车间实现了全智能化运作。

车间过道的地上,印着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二维码。“这个二维码是AGV小车机器人运输物料的专用路线。”

物料货架上的2700多类物料品种,直接通过AGV小车完成运输,不需人工运送。“这种智能化运输,精准而高效。”

在一旁的智能化贴装生产线,仅仅2个人操作便能完成作业。而过去,传统的生产线则需要8个人。

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已经在航天电科工作几十年的黄家亮来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转变。他说,这个车间是一个十万级的净化车间,洁净度很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无尘车间。

踏上“智造”之路的航天电科,荣耀接踵而来。2020年,国家工信部公示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航天电科名列其中!

作为贵州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先锋队和排头兵,航天电科在技术创新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在航天电科有关负责人看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实现技术创新,必然要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力度。

“公司每年投入研发资金占比不少于销售收入的12%。2020年投入研发资金比例达14%以上。”

今年第一季度,航天电科传来捷报——新灌封材料应用技术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过去,线缆灌封过程采用的材料固化时间长达4至5天,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为解决固化时间过长问题,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在灌封间结合公司线缆产品开展了系列灌封工艺试验。通过试验,新材料灌封比原来的灌封材料固化时间缩短了90%。换句话说,以前需要10分钟,现在只需1分钟。

创新中提高核心竞争力,转型中实现完美转身,发展中寻求大突破。航天电科生产的高精密印制板等系列产品,在业界颇具口碑,推动企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0年,航天电科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实现利润5509万元。可谓是,中小企业也有大发展,也能迸发出大能量!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当前,全省上下掀起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热潮。航天电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德玉表示,今年,公司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迎接市场挑战。

一季度,航天电科除了新灌封材料应用技术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成果外,还收到更多喜讯——新增订货金额6000万元;某协外配套项目成功竞标入围;开启电缆流水线模式试运行……

“十四五”期间,航天电科将通过“一二三四五”计划,即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相关领域的军工企业,立足“十院任务保生存、协外配套促发展”的市场定位及“产品+服务”的业务定位,打好质量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方式转变三大攻坚战,提升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检测试验、基础管理能力四个能力,坚持资源整合、机制改革、条件建设、管理增效、文化推动五条路径,促进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团队人数翻了50倍,实现从亏损走向盈利——“黔巨人”有个“独角兽”计划

一家中小企业,仅仅7年,团队人数从起初的8个人到现在的400人,翻了50倍。

一家中小企业,仅仅7年,从前3年连续亏损,到后4年的连年盈利。

这家中小企业就是贵州黔巨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公司董事长杨昊的带领下,当前,公司正在谋划一个“独角兽”计划。

3月25日,笔者走进黔巨人公司办公区,一股朝气蓬勃、青春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工作区上方,悬挂着“干”“冲”“战”“爆单”等提振士气的关键字词;有个员工电脑前,小小支架上,写着醒目语:“没点压力,怎能压住,我的美貌。”

“要实现‘独角兽’计划,人才年轻化很重要。”杨昊说:“公司全体员工年龄均在25岁左右。因为年轻,干劲才足嘛!”

这个年轻化的“黔巨人”,企业年龄也就7岁,但经历过辛酸苦辣、风风雨雨!

2015年,第一届数博会在贵阳举行,从那时起,贵州烙上了大数据的标签,知名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贵州大数据相关企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大数据的种子在贵州生根发芽,而黔巨人公司的发展也迅速扩张。2016年,公司却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正当一筹莫展时,公司得到各级部门的帮扶,渡过了难关。

在政府帮助和扶持下,黔巨人公司一路披荆斩棘,走向壮大。杨昊反思企业的发展时,他认为,政府的帮扶至关重要,但企业的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与杨昊交谈的过程中,频率最高两个词:创新和改变。

后来,杨昊萌生了一个想法:在贵阳市率先构建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如今,构想变现实,黔巨人公司已打造成为“企业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商”。

杨昊进一步解释,公司的其中一个项目是代理记账。这个软件叫“噼里啪”。他说:“传统的记账方式水平不高,资料容易丢失。而如今是人工智能记账,企业账目一目了然,数据储存更久,不会丢失。”

资料显示:黔巨人公司的这个体系服务内容,包括互联网营销、人力资源、智能财税、投资理财、携程旅游等7大核心板块,服务项目包括58同城招聘、线下人力资源、企业审计、企业贷款、融资理财、知识产权申报、政策项目解读申报、法律顾问等项目。

在贵州大数据土壤的培植下,以及企业自身的创新下,黔巨人公司改变了亏损局面,实现完美转身。

2019年,黔巨人公司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服务企业达2万家。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销售额仍然突破8000万元,服务企业已达3万多家。同时,公司被列入第四批贵州省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名单中。

谈及下步规划,杨昊透露:“我们有个‘独角兽’计划。”他解释道,黔巨人公司将通过现有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更优质的客户,然后孵化出更多“独角兽”企业。

“到那时,我们不仅自己发展壮大,也会成就更多的中小企业。”杨昊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从贵州走向世界——黔粹行的“指尖经济”

惟妙惟肖的蝴蝶,古灵精怪的猴子,婀娜多姿的少女……陈列在商场内的一件件苗绣作品,栩栩如生。

蜡染、土布包、丝巾、苗绣、马尾绣……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

3月25日,笔者走进位于贵阳市瑞金北路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贵州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特色专营商场,一股浓烈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公司目前有上万个产品,苗绣、蜡染、银饰是公司的主打产品。”黔粹行公司董事长付国艳告诉笔者。

目前,该公司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世界舞台。与付国艳的交谈中得知,黔粹行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背后有“秘方”,那就是源于对苗绣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坚持。

“我出身蜡染世家,祖辈都是在安顺开染坊做蜡染的,从小听父亲讲了很多,自己也非常喜欢蜡染、苗绣等民俗文化和技艺,在对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创新过程中,常常是充满热情不知疲倦。”付国艳如是说。

回忆当初,黔粹行成立时,仅仅是一个小作坊。1989年,黔粹行前身曼蔓花民艺坊和力全蜡染厂相继成立,1993年改成了黔粹行。

然而,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1997年,一场席卷全球的亚洲金融风暴暴发,黔粹行与同行一样,经营举步维艰。在最艰难时刻,付国艳因为热爱没有选择放弃,相信只要坚持一定会迎来春天。

如今,黔粹行已走过了32个春秋。

多年来,付国艳刻在骨子里的热爱与坚守,没有被遗忘。黔粹行生产的民族工艺品,特别是苗绣系列,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热捧。

在商场内一整面墙壁上,挂满了很多重要时刻影像——外国使团参观、消费者购买等。参观过程中,一张略带历史斑驳痕迹的奖牌,格外吸引眼球。

1994年,黔粹行推出的专利技术产品真丝蜡染,在国际中小企业创新技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从那时起,黔粹行正式登上了国际舞台。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还有好多奖牌没有挂出来。”付国艳面带微笑说,这些历史影像,见证了黔粹行的品牌成长。

能够从苗绣行业中脱颖而出,黔粹行还有另一个“良方”——创新。

仔细观看商场内陈列的民族手工艺品,记者发现,这些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源于传统,但又不被传统所拘泥。

付国艳说:“一开始我们也是重视传统和时代结合创新产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苗绣虽然精妙,但一直要保持不断创意创新出好的对应市场的苗绣等民艺产品,也是不容易的。”因此,黔粹行早在十年前已成立了自己的专业设计创新团队和基地(广州、深圳),产品由公司设计、打样,对农户进行培训,指导农户生产,然后收购农户加工的产品,公司再进行二次深加工。

“比如枫蝶梦系列丝巾,取材于苗族传统故事,又有精美的苗绣工艺,在进行加工的时候,结合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加入时尚元素及坚持品质,产品就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胃口和市场了。”付国艳说。

承继传统,推陈出新。一件同时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创新元素的民族工艺品就是这样制成的,这也是黔粹行没有专门的营销团队,产品在市场却很走俏的关键所在。

谈及下一步计划,付国艳透露:“准备在贵阳周边建立深加工基地,展示苗绣以及其他民族工艺品制作全流程。另外,与旅游业结合,在贵州各地区域景点拟建立观光基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让苗绣和其他民族工艺品更加产业化。”

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贵州正不遗余力传承好、发展好苗绣产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贵州:中小企业蓄势再出发 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