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切换
新闻
开发区成为贵州工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2021
12/22
11:50

“今年,开发区工业经济实现‘十四五’开门红。”

“五年工业倍增行动,我们有信心。”

12月初,笔者走进贵阳经开区、安顺高新区、龙里开发区等地,感受到开发区有关负责人对发展信心十足。

开发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主阵地,是改革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今年3月,我省印发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要主攻首位产业,推动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示范引领区。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省聚焦夯实工业发展底盘、做优做强工业发展平台,大力抓生产、引项目、强机制、优环境,全力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1月至11月,100个省级监测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82%,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2.76%。全省开发区从业人员133.18万人,比年初增长6.91%,成为全省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

总体来看,我省开发区工业发展呈现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规上企业数占比双提高,开发区工业增速明显快于全省工业增速的“两高一快”发展态势,工业经济主战场作用进一步增强,聚集效应逐步凸显,已成为全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平台。

贵阳经开区 奋力打造黔中经济区产业新高地

12月3日,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内,10多辆新能源纯电动客车在生产线上依次排列,经冲压、焊接、涂装、总装一辆辆新能源纯电动客车从这里驶向市场。

“一辆客车诞生的最后关卡就是检测,要通过路试检测、轮毂试验、ABS倒滑、国内尾气OBD检测、CP8检测等多项考验,才能交付,保证每台客车质量达标。”公司制造部副部长叶骏说。

“我们有三条大、中、小客车生产线,可以生产6米至18米长的客车产品。”叶骏指着生产线的客车介绍道,这批是安徽芜湖的订单,上半年已经生产了170多台,年底生产178台。“除了芜湖,还有山东、云南等地的订单,目前,我们都是满负荷生产。”

“我们明年第一季度的生产订单都排满了,目前,正在谋划第二季度的订单。”公司总助兼运营总监李洪达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奇瑞万达在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实现50%的增长。

从2013年7月投产至今,奇瑞万达销售收入突破17亿元。李洪达说,当前18米的大巴和第二代无人驾驶客车都已问世,明年无人驾驶将进入第三代。

作为贵州客车制造龙头企业,奇瑞万达的配套率从以前省内的5%到现在的12%。李洪达说,2022年,奇瑞万达将继续在市场开拓上发力,深耕贵州本地市场,细分省外市场。到2025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同样,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在疫情之下也实现了逆势增长,今年销售收入增幅将达到10%。

詹阳重工的会议室墙上,挂着高地多用途工程车、全地形履带式卫生急救车、轮胎式高速挖掘机等产品图。“公司的高速挖掘机、高速工程车以及全地形车等产品的技术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尤其是全地形车,从2015年开始登录南极,实现了大型科考运输装备的国产化,这是詹阳重工产品品牌的高光时刻。

从1936年始建,詹阳重工已经走过85年,凝聚着三代詹阳人的心血。

而在工程机械研制历史岁月里,詹阳重工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轮式挖掘机、抓钢机、全地形车等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詹阳重工应急事业部负责人、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曹旭红看来,企业实现自我突破,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市场开拓步伐,从而打出贵州“智造”品牌。

自主品牌,就要自主创新。詹阳重工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5%,作为研发经费。“在工程机械制造行业,这样的研发投入是相当高的。”“十四五”期间,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引进人才和院校合作。

接下来,詹阳重工将依托传统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转型为具备“精、特、优、专、新”应急救援高端装备、高质量工程装备的“智造”企业。詹阳重工,高端智能装备研发制造的推进者,正朝着“百年老店”目标奋进。

奇瑞万达、詹阳重工是贵阳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今年以来,贵阳经开区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及“强省会”等省、市决策部署,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深入推进“强省会”行动。

贵阳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徐进表示,目前,经开区已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为特色产业的“两主一特”产业体系。

先进装备制造是贵阳经开区的首位产业,有着产业基础好、产业集聚效应初显等方面的优势。初步形成了以航空航天、工程机械为主导的两大产业集群;聚集了航天电器、航空电机等12家航天航空重点企业,带动了一批优质的民企企业。

作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贵阳经开区如何“排兵布阵”?徐进认为,坚持“目标是导向、工业是生命、招商是关键、项目是灵魂”的发展路径,聚焦工业经济,实施集群发展、提质增效、招大引强、科技创新、产城融合、要素保障、营商环境等“七大重点任务”,围绕抓工业目标、工业要素、工业项目、工业企业、工业产业、工业园区“这六抓”,奋力打造黔中经济区的产业新高地。

徐进认为,经开区要实现“突破”,就要在引进龙头企业、做大产业规模、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企业集中精力搞发展。不仅要让企业家舒心,更要政企之间以心交心。”

今年1月至10月,贵阳经开区工业增加值(非烟部分)同比增长20.2%,分别高于全省、全市8.7、13.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8%。

作为贵州省“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之一,贵阳经开区将在“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工业倍增行动”,力争在“规模总量、结构优化、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产业招商”实现大突破,非烟部分实现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的工业大突破。到2025年,贵阳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翻番,从252亿元达到50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50亿元以上。

龙里经开区 朝着“千亿级”目标挺进

一个铝质易拉罐的“诞生”,从铝卷、卷材翻转、卷材开卷……成品、入库,需经24道生产工艺。

偌大的车间分为“两大阵营”:“生产线阵营”的冲杯机、清洗机、印刷机等设备高速运转,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而“仓库阵营”则由雪花啤酒、金星啤酒、燕京啤酒等易拉罐堆成3米左右的高墙。

高森包装(贵州)有限责任公司是贵州省内第一家铝制两片易拉罐生产企业。2019年1月,一期年产8亿只易拉罐生产线开机运行,截至2021年11月,已累计为周边啤酒饮料企业生产易拉罐18亿只左右。

高森包装落户龙里经开区,看中了政府的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及产业链效应。公司总经理兰宾林说:“我们与年产60万吨的华润雪花在同一个园区内,80%的产品给华润雪花配套。”

“我们是华润雪花的金牌供应商,且销售网络广泛,市场充盈,产品供不应求。”兰宾林说,目前订单不愁,每天都是满负荷生产。当前,企业销售收入已超2亿元,预计年底将达到3亿元。

如果说高森包装因产业聚集落户于此,那么,贵州恒力源集团则看中了当地的生态资源。

在恒力源的展厅,陈列着各类有关刺梨的书籍和产品。“我们是当地刺梨龙头企业,产品最丰富,高达40余种。”

产业做成生态,生态做成产业。贵州恒力源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林建说:“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日益突出,刺梨是大健康产业、朝阳产业。”

林建坦言,农特产品没有深加工,就没有好的工业化产品。恒力源在发展中,注重科研,长期跟国内科院院所合作,把刺梨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化深加工产品,并推向市场。

“注重研发,是恒力源吸引客商的重要原因。”像娃哈哈、王老吉等龙头企业都与之握手,建立合作关系。

恒力源还是“贵州刺梨”公共品牌授权企业。加入公共品牌大家庭,无疑增强了企业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刺梨,以前藏在深山无人识,而现在不同往日,通过打出加工带动、品牌引领、文化赋能的组合拳,直接从深山野果转身为富民水果。

林建说,恒力源通过线上线下模式,逐步打开了市场,预计年底,销售收入将实现1亿元。接下来,林建打算继续从原材料端、深加工端、销售端“三端”发力,让贵州刺梨走出去,真正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

高森包装、恒力源的自我突破,是龙里经开区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龙里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泽敏表示,经开区以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新型建材、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十三五”期间,新型建材贡献占了经开区发展的大头。

“但工业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打好生态牌。”赵泽敏说,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确定生态特色食品作为经开区的首位产业。“预计到2022年,经开区生态特色食品产值有望超过新型建材,实现反超。”

在赵泽敏看来,确定首位产业,并不会厚此薄彼,忽视其他版块,而是像车轮一样四轮驱动,朝着千亿级开发区的建设目标前进,主导产业共同发力。

“下半年以来,我们实行了招商引资秋冬攻势,这几天我们不是外出招商,就是接待客商。”龙里经开区已将招商引资作为实施工业倍增行动,推动园区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

如今,华润雪花、新兴际华、宝钢、达利园、红狮水泥、卡布国际等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在这些龙头企业带动下,一批批上下游企业聚集到此。

2021年,龙里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已达172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360亿元以上。实现“十四五”开门红,龙里经开区有信心。

按照规划,“十四五”时期,龙里经开区将围绕千亿级开发区建设目标,力争到2025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740亿元以上,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1200户以上。

安顺高新区 产业集群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2月2日,在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电缆货场,行车正在起吊数十盘电缆,装在大卡车上,驶出厂区。

步入电缆车间,一条标有“效益靠质量 质量靠技术 技术靠人才 人才靠教育”的横幅格外引人注目。车间地上,整齐排放着各种大小的木轴电缆电缆盘。

“这个9.5厘米的铜杆要拉成2.52厘米”,现场一位拉丝工作人员介绍。整个车间机器轰鸣,到处都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工人们通过拉丝、束绞、挤塑、包装等生产工序,一盘盘红、绿、蓝等颜色的电线电缆产品从这里诞生。

“这些电线电缆产品远销全国及东南亚市场”,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常瀚文说。目前,公司已成为南方电网一级供应商,三大地产商万科、碧桂园、融创战略合作品牌。

据了解,固达电缆集团每年投入全年销售收入的5%作为研发费用,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2017年,公司加大投入,通过与全国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发适应市场需求、安全性能极高的固达柔性矿物质绝缘电缆,该产品一上市,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填补了省内防火电缆市场空白。

2019年,为解决困扰电线电缆行业多年来的受潮导致短路、铜芯发黑等问题,固达电缆集团与贵州大学博士专家组展开产学研合作,历时一年半,成功研发专业防潮非吸湿性分子材料,突破电线防潮技术难题。除此之外,研发项目多次获得省市工信、发改、科技等多部门的补贴。

目前,固达电缆集团检测中心正在申请国家级实验室(CNAS)认可,届时将成为省内率先通过国家评定认可的电线电缆检测中心,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质量把控能力。

从2014年建成投产,历经7年,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路线,产品和服务受到了行业及用户的广泛认可。更值得一提的是,固达电缆集团销售业绩每年都保持了高位增长,2021年销售业绩仍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力争年底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未来,固达电缆将完成相关配套产业链的开发,逐步完成向贵州线缆行业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功能最齐全的线缆生产制造中心转型升级。

相隔不远处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分子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同样也是注重技术研发。2021年,跻身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家企业,是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刚到厂区,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顺分中心这块牌子格外吸人眼球。宽广的地面上,摆放着上百根长度和内径不一的管道,用于市政排水排污、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领域。附近的广告栏有一张图:地上放着康命源的管道,一辆20吨重的挖掘机碾压在上面,不会压坏和变形。

康命源这“肌肉”秀得很到位。

2020年,公司的特种聚烯烃塑料管道强韧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们很看中技术研发,每年在新产品研发和产品工艺优化上,经费投入占企业年销售额15%以上。”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监林明华说,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康命源始终聚焦技术创新,推出创新性产品,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公司共有各类专利6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另有在申请及实质审查当中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这些都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目前,康命源在全国市场迎来新突破,覆盖贵州、湖北、四川、重庆、安徽、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等市场。2021年1月至10月,康命源实现工业总产值1.65亿元。

安顺高新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赵成龙说:“康命源有技术、有专利、有市场,类似这样的企业,我们在政策和资金上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推动企业做强做大。”

固达电缆和康命源,仅仅是安顺高新区大力发展建材产业链的缩影。目前,该区初步聚集了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高分子复合材料为主的产业集群,成为安顺市乃至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富民之源。赵成龙表示,今年以来,按照省市部署,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标,持续深化园区改革,全力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2021年1月至10月,安顺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21%;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38%。积极谋划了19个重点项目,截至目前,成功推动三力二期、德康农牧、百江燃气等一批项目建设,预计2022年完成建设并投产。

“五年倍增行动,我们有信心!”赵成龙说,到2025年,安顺高新区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6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5亿元以上。

陈华永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