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中国”)和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日报《小梅访谈》栏目共同发起的“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 (以下简称“贵州项目”) 经过五年的积累与发展,10月20日在北京金融客咖啡馆举行了项目总结及回顾及以“跨界 ? 寨生”为主题的项目展览,同主题的慈善义卖活动也于当天启动。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花旗集团基金会的支持下,“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始于2010年,旨在通过帮助贫困少数民族手工艺家庭提高传统手工艺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技巧,从而提高收入水平,传承并保护民族文化,并希望通过企业、民间组织、政府部门等多方合作,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重目标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项目聚焦于贵州省内国家级贫困地区,丹寨、雷山、贵定县及村落,经过五年的深耕细作,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围绕蜡染、古法造纸、织锦、百鸟衣、锦鸡刺绣、米酒酿造等民族传统工艺,贵州项目支持并建立了12个少数民族手工合作社,通过专家授课、参观,培训、同伴技能传授等活动,直接培养少数民族手工艺者近500人,提高了手工艺品的生产制作水平,并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了产量和质量;通过建立合作社产品销售点,帮助手工业者与市场对接,增强手工艺者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并推动产品研发和销售。在项目的支持下,6000户贫困少数民族家庭(超过20000人)平均年增收达30-40%以上(以2010年年人均纯收入约1000人民币为基线);项目衍生的“蓝花叙事”顺利注册成功,成为贵州当地的公益品牌;成立了“蓝花基金”,通过小额资助,进一步支持绝对贫困的苗族妇女加入项目。
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任晓冬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提出,项目通过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集体合作机制及能力建设,在手工艺者与产品市场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推动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以提高帮扶对象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并实现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文化传承和保护最关键的要素在于,少数民族必须首先要认同他们的文化,为他们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都市也能认知和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至少在花旗项目实施的村寨里和项目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希望。
贵州的少数民族占了贵州总人口的30%,少数民族聚居区多是经济落后地区,但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任晓冬教授强调说,我们期待文化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要让大众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为之自豪,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创新的市场机制不可缺少,媒体宣传,文化解释不可缺少,因此我们多年来除了帮助村落里的弱势少数民族用手工艺产品扫除贫困,项目还策划了许多文化传承与推广的活动,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队伍中来。让贵州的民族文化为更广大群体、地域所了解,我们还努力让项目走出贵州,这次展览的目的也是如此。
据任晓冬教授介绍,项目除了直接帮扶贫困手工艺家庭之外,还与绝对贵州创意设计联盟设计团队和盛华职业学院合作,致力于推动少数民族手工合作社的能力建设和产品设计水平,并建立了一个集产、学、研一体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经济发展的平台;并通过在网上进行手工艺作品的慈善义卖、项目支持出版了《手上的记忆》,《蓝花叙事(上下集)》,《手上记忆-寨生(中文)》,《手上的记忆-寨生(英文)》等五本专著;举办了《搁浅在时光村落里的蓝花慈善义卖活动》、 《“寨生·再生”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作品展演及设计师工作坊活动》、 《跨界·贵州公益艺术沙龙》、《跨界·民艺风物/尘仪式》、 《跨界:寨生北京展(2015年10月)》等大型少数民族文化展览和文化推广活动,超过十万人参加,积极推动了少数民族手工业的保护与传承,并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贵州传统文化的认识。
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花旗银行 (中国) 有限公司董事长欧兆伦先生说:“花旗很高兴连续第五年支持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贵州传统少数民族手工艺是国家级的文化财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除了支持手工艺在贵州当地的保护传承,我们也积极推动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并加入到保护传承的事业中去。此次项目首次在贵州以外举办全貌展览,希望这一努力能够让“蓝花”飞出贵州,落在更广懋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