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经过5年的积累和发展,于10月20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以“跨界-寨生”为主题的总结展览,同主题的慈善义卖活动也于周期启动。
推动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
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始于2010年,旨在通过帮助贫困少数民族手工艺家庭提高传统手工艺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技巧,从而提高收入水平,传承并保护民族文化,并希望通过企业、民间组织、政府部门等多方合作,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重目标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该项目聚焦于丹寨、雷山、贵定县的贫困地区,经过5年的深耕细作,围绕蜡染、古法造纸、织锦、百鸟衣制作、锦鸡刺绣、米酒酿造等民族传统工艺,支持建立了12个少数民族手工合作社,通过专家授课、参观,培训、同伴技能传授等活动,直接培养少数民族手工艺者近500人,提高了手工艺品的生产制作水平,并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了产量和质量;通过建立合作社产品销售点,帮助手工业者与市场对接,增强手工艺者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并推动产品研发和销售。令6000户贫困少数民族家庭、超过2万人受益,他们的平均年增收增幅达30%以上;项目衍生的“蓝花叙事”顺利注册成功,成为贵州当地的公益品牌;成立了“蓝花基金”,通过小额资助,进一步支持贫困苗族妇女。
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任晓冬教授说:“这一发展项目通过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集合作机制及能力建设,在手工艺者与产品市场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推动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以提高帮扶对象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并实现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民族文化参与多学科互动
除了直接帮扶贫困手工艺家庭外,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还与绝对贵州创意设计联盟设计团队和盛华职业学院合作,致力于推动少数民族手工合作社的能力建设和产品设计水平,建立了一个集产、学、研一体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经济发展的平台,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手工艺作品慈善义卖。
这一过程,也是一次研究贵州传统手工艺蜡染技艺的故事文本开发的历程,出版了《手上的记忆》《蓝花叙事》(上下集)、《手上记忆-寨生》(中文)、《手上的记忆-寨生》(英文)等5本专著,梳理表述和重新发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价值。连续举办了“搁浅在时光村落里的蓝花慈善义卖活动”、“跨界·贵州公益艺术沙龙”等民族文化展览和文化推广活动,超过10万人次参加,积极推动了少数民族手工业的保护与传承,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贵州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直被广泛视为贵州民间艺术不仅仅是民间艺术,而是珍贵的文化遗存。”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杨从名认为,建立文化的本土性认同,与以文化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同等重要,大力传播和传扬贵州多民族文化的价值,建构以文化为基础的发展,在贵州省成为引领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性文化领航项目,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贵州推动民族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一个核心项目。
贵州多民族文化具有多意向的审美价值取向,民族手工保留文明的珍贵符型,留存的手工艺不仅属于中国,也是贵州留给世界宝贵的贡献。贵州的多民族文化不仅仅在中国是突出的文化多样性表达,在人类文明史的工艺美术史中含有非常重要的份额。这感召着更多的文化人和创意者,带着对贵州多元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认同,参与多学科多族群互动交融,让手作之美为传统价值的媒介向世界表达贵州、表达中国。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
不少参与这一活动的推动者认为,建立城市和乡村互动和交流的平台,让城市更多参与到本土乡土文化的认知和实践中来,城市支持乡村手工艺者共同参与协助进入市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这种尝试是对以民族文化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走向手工艺人为主体、外部多方支持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以现代、时尚的视角,去全新解读、诠释和创新文化活动。
展览上,全面呈现《蓝花叙事》公益文化品牌传统技艺研习项目——“手上的记忆靛染老法-2015青黛丝作品系列”,并分享手工艺传习的故事。书籍《蓝花叙事》系列书售书款50%及蓝花叙事公益文化品牌产品销售额的10%,将捐赠给民间手工艺人做手艺传承。
这一活动还呈现了贵州古法造纸和当代艺术的文化互动,展现传统手工纸与当代艺术的结合,邀请省内外艺术家参与到传统手工艺为材料的艺术创作中来,专门邀请国内13位当代青年艺术家参加单元展。本次参展作品有雕塑8件、装置作品1件、纸上作品36件、布面油画1件。这些作品跨界互动,跨地展出,得以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