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切换
新闻
贵州严查产业扶贫项目中的腐败
2016
05/15
19:42

“榕江县扶贫办原主任李勇、榕江县科协原副主席潘顺辉、古州镇人大原主席禹荣喜、榕江县朗洞镇党委原书记杨锐等人,因在朗洞镇‘集团帮扶、整乡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严重违纪,均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被移送司法机关。”日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纪委通报的榕江县扶贫系统窝案,涉及该县扶贫办等6个单位的22名党员干部,其中5人被移送司法机关,涉案金额600余万元。

据贵州省纪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产业扶贫即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产业扶贫的投入越来越大,扶贫项目主管、监管部门经手的产业扶贫资金越来越多。虽然国家对这些资金的管理使用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制度挂在墙上、规章留在纸上、承诺停在嘴上,执行制度不严、监督管理缺位,导致基层干部收受贿赂,使不合格的项目通过验收;以家属名义入股,成立相关企业,套骗扶贫项目贷款;虚报冒领项目补助资金;截留、挤占、挪用扶贫项目专项资金等腐败问题频发。

为保障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精准到位,助力贵州“大扶贫”战略和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去年以来,贵州省纪委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重大产业扶贫资金和项目,找准职责定位、把握工作重心,集中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并通过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责、以案促教,倒逼相关责任主体加强产业扶贫资金监管,强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针对扶贫系统出现的套取、冒领、截留、挪用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情况,该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根据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既严查深挖腐败分子,又建立完善监督体系。

在对产业扶贫项目开展监督检查的实践中,安顺市探索出了内容“精准定向”、力量“精准定员”、方式“精准发力”、线索“精准审查”和结果“精准运用”的“五精准”专项监察模式。该市西秀区创新探索“互联网+”监督新模式,组织研发党风廉政建设综合信息平台,织密精准扶贫监督“数据笼子”,严肃查处精准扶贫工作中“不按程序”、“暗箱操作”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从而实现以精准监督促进精准扶贫、以追究问责倒逼主体责任落实。黔东南州把握扶贫系统发案规律,推行以巡带案、以案促查、以查促改、以改促建工作机制,根据个案暴露的系统性问题,及时召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整改会,通报基本案情,敦促涉案党员干部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针对榕江县扶贫系统暴露的腐败窝案,黔东南州纪委在该县召开教育整改专题会议。会后,20多名涉案党员干部,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上缴违纪所得。同时组织对全州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开展专项监察,严肃查处涉及5个县的11起腐败案件,包括3名县扶贫办一把手在内的14名扶贫系统党员干部被立案调查。根据案件暴露的问题,向州扶贫办下达监察建议书,要求堵塞监管漏洞、规范日常监管。

据悉,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产业扶贫项目方面违纪案件2278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406人,移送司法机关214人,涉案金额1.707亿元。84人因落实“两个责任”不力被问责。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