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切换
新闻
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发展机遇和挑战
2013
05/13
10:34

家住白沙井的邓珊说自己是个“路痴”,开着车到开发区一转,总是搞不清东南西北,为此,她不得不在车上安装了一个导航,“开发区这边的变化太大了,总是迷路,朋友都笑我不是遵义人了!”

是的,自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20年来,在中心城区的版图上,城市向北扩张的态势一直没有停止过,而变化最大的是开发区城区。今年60多岁,家住茅草铺的王思莲更是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这里到处都是茅草房,所以才有茅草铺的地名,如今这里处处都是高楼大厦,还是现在政策好,到处都是车子跑。”

开发区的变迁

事实上,早在1988年,原遵义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建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经济开发试验区的设想。1991年11月,则正式提出了建立遵义茅草铺经济开发区的具体构想,“以旧城为依托发展新区,以新区发展促进旧城的改造和提高,促进北部新城区的发展”。在得到当时遵义地区行署批准同意后,又向省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建立遵义市上(上海路)茅(茅草铺)经济开发区的请示》。

1992年7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同意遵义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办法,由时任副市长的朱瑞生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遵义市政府和贵州航天管理局各派1人任副主任。8月18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

成立之初的省级遵义开发区规划面积仅仅只有14平方公里,西面以210国道界,北面以红花岗区沿红村为界,南面以银杉桥、北京路、凤凰山为界,而实际的面积只有12.53平方公里。

那时的遵义市城区还没有如今香港路、天津路以北的繁华地区。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当时的管委会还是租用附近的空军招待所及北大居委会作为办公场所,条件极其简陋。而那个时候的茅草铺、南京路一带,还是一片荒凉。

当时住在松子坎的王思莲说:“从我们那里到丁字口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210国道即现在的大连路,另一条是翻过松子坎走新街(即现在的香港路)。当时去丁字口叫进城,村民们进城卖菜的板车常常陷进一个个泥坑中,满脚是泥还费尽力气。”

1998年3月,开发区实现了首次扩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文件,开发区辖高桥镇、董公寺镇、上海路街道办事处、洗马路街道办事处,共34个居委会18个行政村,总人口13万人,总面积85平方公里。2002年,市政府再次决定将红花岗区的河溪村、沿红村成建制地划入开发区,使开发区的面积扩大到了96平方公里。

2004年,当国家批准设立市辖汇川区时,汇川区的行政区域又增加了原遵义县的高坪、泗渡、板桥、团泽四镇,全区总人口达到了34万人。

构建新路网

开发区的成立,为北部城区的人们带来了融入城市的希望。

没有城市道路,就难以构建城市框架。就在1992年,开发区决定对当时的北大路进行改造。

北大路原名新街,当时仅仅是从北京路口到上海路口,路长约600米、宽9米。而从上海路口到茅草铺,则是坑洼泥泞的乡村公路,宽只有4到6米。这条路改造完成后,全长达到了1600米、宽36米,路面改为混凝土,这就是如今的香港路,开发区最繁华的城市道路之一。

此后,开发区又对大连路、上海路、凤凰北路、洗马路、高九路(现天津路、人民路)、高泥路(现西安路)、遵松路(现湛江路)进行了拓宽取直改造,到2007年,开发区总共改造12条城市主干道,总长度达21.83公里、总面积近63万平方米。

“香港路建成后,我们进城就方便多了。”王思莲告诉记者,由于道路修通了,村民们开始以做生意为生,前来买东西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做。

与此同时,开发区也大力进行新的路网建设。1994年,“以路带房、以房补路”的城市建设政策,让开发区修建了长达2250米的南京路,1998年12月7日竣工后,南京路成为开发区一条精品城市道路。该路也是我省第一条采用国际通行的BOT模式修建的城市主干道。

随后,澳门路、长沙路、杭州路、宁波路、广州路、珠海路、汇川大道、温州路、北海路、苏州路、沈阳路等城市主干道相继完工,这些新建的道路与大连路、香港路、上海路、人民路、洗马路等城市道路一道,构成了开发区城市道路系统的主骨架。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