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凯歌20年。
20年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实施“城市立区”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核一极一轴一节”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坚持高点定位、规划先行,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生态宜居创业城市品牌日益闪亮,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谱写了城市建设的辉煌篇章。
置身于开发区人精心打造的这座城市,你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并为之一振。市委、市政府办公中心、报业大楼、遵义供电大楼、汇川体育文化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托举起现代建筑诗一般的艺术特质;香港路家电市场、杭州路花鸟市场、长沙路汽车交易市场、宁波路餐饮一条街、上海路水果交易市场等20多家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开发区把一座流光溢彩的城市尽情地奉献给世人。
非公有制企业的蓬勃发展,让开发区成了富裕繁华的代名词;建设新农村的突飞猛进,使开发区的农村成为花团锦簇的美丽家园……
“三宜”城市 绿色家园
如果说一座城市是一个人的话,那么,城市的基础设施就是人的骨架、脉络和器官。城市的基础设施决定着城市的“人气”,一个美丽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基础设施齐全、适于人居并能够吸纳承载人流的城市。
驾驶员何廷杰师傅家里,收藏着一张画满红线的遵义中心城区交通地图。这张2003年出版的地图,已经有点残缺,用透明胶带贴着,它上面记录着遵义城市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2004年初,何师傅从赤水调到市公共汽车公司当驾驶员。上班第一天,何师傅就到报刊亭买了一张当时最新版的遵义中心城区交通地图。驾车之余,他就拿出地图来研究,每当有新的道路建成通车,他就会用红笔在地图上标出来。8年多来,这张画满了红线的地图成了何师傅的“宝贝”。“看着它,就看到了开发区的发展变化。”何师傅说,“2004年的时候开发区有些地方还很荒凉,许多道路尚未建成,如珠海路、广州路。如今,这两条道路已成为了市区的主要干道,过去只能走单车的路拓宽到能行汽车了。汇川区的路宽了,城市更美了。”
曾几何时,这片土地有的只是贫瘠和落后。这片土地在许多遵义人和外地人的眼里,是不值一提的“茅草铺”,是没有可看没有可想的荒郊。1992年7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这里成立了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2.53平方公里。经过六年的开发奋斗,1998年,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中共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县级派出机构,管辖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15万。又经过六年的开发与奋斗,2003年12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贵州省设立遵义市汇川区,辖六个镇两个街道,面积695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2010年6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准面积为12.53平方公里,扩区后规划总面积43.93平方公里,与遵义市汇川区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具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级行政区合二为一的体制优势,既肩负着建设新兴经济强区的任务,也承担着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重任。
如今的开发区,是一个具有城郊型特征的城市新区。区内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渝黔快速铁路、210国道、遵崇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是黔北物资集散地。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区内集中了市级行政中心、061基地、长征公司、天义厂和遵义卷烟厂以及黔北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等,是黔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娄山关风景名胜区、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董公寺镇的田园风光等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游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休闲避暑的胜地。
春风百里 汇川新颜
夜过汇川,车窗外的路灯不断把橘黄色的光柔柔地泻进车来,行驶中的公交车平添了许多夜的温存。看着窗外林立的高楼和万家灯火,心里头便不由得有些暖暖的,如今这里已经是壮壮实实、生机勃勃的城市了。它,曾几何时,天晴时尘土满天,落雨时泥泞遍地,路边一些低矮破旧的房屋,总在尘土和泥泞中凄凄惨惨地看着岁月蹑足而过。它原本是遵义市最破烂不堪的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