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1月12日一大早,息烽县小寨坝南山安置小区的陆芝群就起床了。“昨天电话订购的大批年货今天要送来,得抓紧时间把店里收拾一下。”几年前,利用自家临街100多平方米的门面,陆芝群开起了副食品超市。如今,在她的精心打理下,超市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要不是赶上镇里建工厂,哪有今天的变化?更不可能开超市了。”陆芝群边整理货架上的物品,边拉起了家常。10年前,她与丈夫聂培平住在离镇上两公里远的高家坝村桶一组,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2002年,息烽磷化工基地扩建,高家坝村上百户村民成为搬迁户。当时,一些村民因害怕失去土地后没有生计来源,不想搬迁。
“统一规划新建住房,配套补助门面,有技术特长的优先安置在厂里上班……”当地政府和企业反复宣传动员,看到了发展希望的陆芝群和其他村民随后主动搬离故土,用实际行动支持厂区建设。
“比起前些年种地、打零工,家里收入至少增加了5倍多。”陆芝群的丈夫在厂里当保安,每月也有固定收入。
53岁的小寨坝镇黑神庙社区主任吕仕芬,也见证了发展工业经济给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息烽重钙厂落户小寨坝镇,如今已发展成超过8平方公里的磷煤化工工业园区。“村里建起了工厂,村民改行当了工人,大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地红火起来。”而且,镇上人口也从几千人增加到超过两万人。
“十几年前,任凭怎么精打细算,腰包就是鼓不起来。”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从事个体经营的吕仕芬认为,镇上人流量少,村民无经济来源,是生意难做的根本原因。
“现在,人流量大了,村民的包里有钱了,生意也好做了。”吕仕芬说,她家以前的耕地上全建起了厂房,她也因此获赔了100多平方米两个门面和300平方米的4层标准安置房。
“更为可喜的是,村民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了。”吕仕芬说,仅黑神庙社区就有1000多人在家门口的厂里上班,有30多户村民从事个体运输,近百户村民办起了农家超市、服装店、摩托车修理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