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县域总面积2554.1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382个行政村,33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84万,居住着汉、彝、苗、布依、仡佬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
优越的区位。黔西是乌蒙客厅毕节地区的东大门,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与省会贵阳市的清镇、修文两市县隔河相望。贵毕高等级公路、“321”国道横贯全境,县城距贵阳117公里,距行署所在地毕节115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毕节试验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前沿窗口。
宜人的气候。全县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3.8摄氏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105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丰富的资源。旅游资源:黔西素有“一枝花”美誉,境内有罕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区:有著名的旧石器初期文化遗址——沙井观音洞;有吸引王阳明亲临并写下《象祠记》的九龙山象祠;有因修筑电站形成的湖面大80余平方公里的水西湖和风光秀丽的东方湖、索风湖、六广河峡谷风光,有贵州境内三大淡水湖群之一的柯家海子等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的开发。能源资源:全县煤炭远景资源量70亿吨以上(其中优质无烟煤34亿吨),现已精查探明上表储量28亿吨。已建年产9万吨以上煤矿50对,全县矿井规划设计生产能力为1200万吨,除黔西电厂年需用煤300万吨,每年有900万吨可供大型煤化工利用,投资近60亿元,装机容量为4×300MW的黔西火电厂已投产发电。水资源径流总量77.36亿立方米,由乌江开发总公司投资建设的东峰电站、洪家渡电站、索风营相继建成发电,总装机容量189.5万千瓦。农业资源:我县主产玉米、水稻、油菜、烤烟、辣椒,是全省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烟基地。2006年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6.06亿元,主要是以猪、牛、羊、家禽、蛋主要农产品,基本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畜牧产业发展模式。丰富的资源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全县土地面积折合388.9万亩,其中:耕地净面积180万亩、旱地156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22.4万亩),水田24万亩;耕地及林地71.17万亩、草地及疏林草地57.35万亩。
经济发展
黔西县干部群众正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城建带县、旅游活县、农产富县、科教兴县”发展战略目标,以更扎实的作风和更高昂的激情,为建设黔西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黔西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煤炭远景资源量达70亿吨以上,其中优质无烟煤达34亿吨,适宜火电厂燃煤和化工用煤,现已精查探明上表储量28亿吨。全县共有合法煤矿53对,青龙、桂箐、新益、金兰、太来、阳和、红林、金坡等大型煤矿建设顺利,黔西火电厂(4×300MW)已实现全部机组运行发电。水资源径流年总量可达77.36亿立方米,可开发量达190万千瓦以上,国家建设的东风电站(3×17万千瓦),洪家渡水电站(3×20万千瓦)和索风营水电站(4×15万千瓦)已全面建成投产发电,目前黔西火电厂二期(2×660MW)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黔西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开发前景可观。境内有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花区,具有考古价值的国家级保护文物沙井观音洞,清代兵部尚书李世杰墓、九龙山象祠,集隽、幽、雅、险为一体的六广河峡谷、东风湖、水西湖、柯家海子淡水湖群,喀斯特地貌溶洞的典型八仙洞等。
2007年生产总值完成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46亿元,增长29%;财政总收入完成6.06亿元,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2.69亿元,分别增长64.1%和4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42元,人均增收3045元,增长3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30元,人均增收441元,增长15.3%。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5.04万吨,增长10.9%;油菜籽产量5.62万吨,增长2.7%;收购烤烟23.3万担,增长15.6%,烟农收入1.19亿元;畜牧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8.9%;肉类产量4.75万吨,增长10%;净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各2805人;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投入1400万元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71亿元,增长4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3.13亿元,增长44.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原煤产量322.39万吨,增长70.1%;发电量86.84亿度,增长84.2%,其中火电77.28亿度、水电9.56亿度。规模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7%。
2007年建立了旅游资源项目库,推出了化屋苗寨、柯家海子淡水湖泊群等一批旅游招商项目,部分项目签约成功。韦寨、化屋苗寨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初步形成;着力打造“乌江源百里画廊(东风湖—化屋苗寨—织金洞)”旅游精品线路;成功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越野精英赛。全年接待游客56.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1亿元。[2]
“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16.7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61亿元,工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7年的34.3%提高到2011年的35.2%。一是着力推进煤电工业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煤电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拉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五年共建成煤矿18对,设计生产能力1920万吨,累计生产原煤1784万吨,实现煤炭税收7.28亿元。累计发电440亿度,实现税收12.04亿元。二是深入推进园区经济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新型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并启动实施了两个园区建设。目前,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2平方公里,引入企业21个,总投资18.89亿元,完成产业项目投资7.2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6亿元。黔西县循环经济工业园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7平方公里,引入企业21个,总投资161.56亿元,完成产业项目投资73.2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1亿元。全县工业经济已逐步实现以煤电产业为主的资源消耗型,向循环经济型转变。三是积极发展园区外经济。建成了年产200万吨的汇瑞水泥厂、华宇商砼等一批重点项目。
初步统计,全县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48.7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6.95亿元,年均增长16.8%。财政总收入从2007年的6.0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76亿元,年均增长3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7年的19.7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5亿元,年均增长4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7年的6.4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76亿元,年均增长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7年的10142元和2530元增加到2011年的16297元和4044元,年均增长15.3%和10.9%。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从2007年的21.85亿元增加到2011年10月末的58.22亿元,年均增长21.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7年的14.56亿元增加到2011年10月末的34.86亿元,年均增长19.1%。各项贷款余额从2007年的25.49亿元增加到2011年10月末的49.96亿元,年均增长14.4%。
按照中等城市发展要求,完成县城总规修编和控制性规划编制、县城南部新区建设规划。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县城面积由2007年的8.5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从2007年的12.49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9万人,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24.29%增加到2011年的35.53%,提高了11.2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81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新改扩建城市道路23公里、桥梁3座,建成广场2万平方米、免费公厕11个,治理县城河道9公里。切实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成功申报省级文明卫生城市。
“十二五”期间的工作目标: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非公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以上,城镇化率年均增加2.5个百分点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群众安全指数保持在90%以上,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10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领导的关注:黔西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亲自倡导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的八个县市之一;是民建中央重点帮扶县;太来乡、林泉镇韦寨村分别被贵州省委主要领导确定为扶贫工作联系点和新农村建设联系点。
黔西县招商引资局
地址:黔西县城关镇城东路29号
联系电话/传真:0857-422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