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复苏之路比人们想象的更为艰巨。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为50.6%,但连续7个月高于临界点。
专家指出,PMI回落说明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增长动力还需增强。增速放缓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我们要有勇气和耐心面对,并利用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抓紧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
调查显示,4月份PMI除总指数回落外,主要单项指数也有不同程度下降:新订单指数回落0.6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超过2个百分点并降至50%以下,生产指数微幅下降0.1个百分点,购进价格指数大幅回落10.5个百分点降至40.1%的低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回落6.2个百分点。
“经济回稳的基础还不巩固,预计未来经济增速有小幅下行的可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指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PMI增势趋弱,表明经济增长动力还需增强。
中国PMI回落发生在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一季度,美国、欧洲的PMI指数都在下滑,欧美外需不足,对中国制造业有影响,中国PMI下滑有外部原因。
从内部看,张茉楠指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回升主要是与城镇化和政府主导高度相关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增速明显回升,而与工业化高度相关和非政府主导的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尤其是民间制造业投资积极性和意愿并不高,内生增长动能趋于减弱,更反映出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艰难。
增速下降不必大惊小怪
“PMI去年以来涨两个月跌两个月,我比喻为‘进一退二’,涨0.5%,又跌过0.5%,说明中国经济复苏之路的困难性。”张茉楠说。
很多人看到经济下行特别紧张,总希望国家尽快放宽政策加速发展。专家指出,增速下降不必大惊小怪。目前中国经济的关键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是追求速度,这个过程像U形,时间跨度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经济增速适度下行也有利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PMI波动说明中国经济进入艰难调整期,在这期间经济体需要自我修复期,要学会有勇气和耐心忍受这一状况。”张茉楠表示,经济增速降下来可以让大家把主要精力放在调结构上。如果PMI指数在60%以上,大家也没有决心和动力调整经济结构了。当前这种状态可以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企业加快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中国经济放缓已成中长期的趋势。稳定持续增长是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这个稳定增加不是两位数,而是7%到8%。
“中国经济患的是‘慢性病’,必须通过体制改革慢慢调理。企图以‘速效药’来治疗慢性病是危险的。”金融学者宏皓说,寻找新增长模式的经济转型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间从投资驱动就转变为消费驱动。
治理核心是转型升级
鉴于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仍需增强的现状,专家指出,治理经济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把经济下行压力尽可能转化为调结构、抓改革的动力,通过科技、管理以及制度创新等动力机制来解决问题。
张茉楠表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如果企业盈利增速超过GDP增速,人均收入超过GDP增速,即使经济增速放缓,大家也会觉得日子好过。
张茉楠认为,经济发展思路必须从短期应对经济下行转向推动整体战略转型和深层次改革上来,靠内生力量启动新的增长循环。宏观的稳住依赖于微观的放活,只有增强微观主体供给能力,鼓励技术创新,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生产率对提升总供给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中国经济才可能真正踏上可持续的内生增长之路。
为鼓励技术创新,为未来5至10年经济发展进行人才技术储备,张茉楠建议,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比如,设立国家创新基金,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基金以及重大项目创新研发基金,支持中小企业、有增长潜力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