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切换
新闻
贵州省2017年主要经济数据解读
2018
01/30
23:12

1月24日,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媒体见面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少波,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郑云跃,省经信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宛会东,赤水市市长谭海,龙里县委书记刘华龙,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红团,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秘书刘涛出席,对我省2017年全省主要经济数据进行解读。

2017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少波说,2017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亮点。

一是脱贫攻坚再战告捷。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20万人,赤水市成为我省首个脱贫摘帽县,90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30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左右。“组组通”公路大决战建成2.5万公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6.3万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万个,产业扶贫子基金通过银行审批678.2亿元、投放267.7亿元,带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5万户、33.3万人;资助贫困家庭学生83万人,200万人次享受“四重医疗保障”,完成2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并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三改”。

二是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越守越牢。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连续7年、28个季度居全国前3位,总量达到1.35万亿元、人均达到3.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居全国第2位,总量达到1.53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76.9万人,连续三年保持在70万人以上;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6万亿元和2.1万亿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方案由中办国办印发实施,中央环保督查组反馈交办的3478件群众环境投诉案件全面办结,强力推进“双十”污染治理工程,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上山植树和贵州生态日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进行巡河已成为制度安排。完成退耕还林477.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8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1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5.3%。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出境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8%和90.6%。

2.webp.jpg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少波介绍2017年全省宏观经济运行等情况。

三是大数据发展渐入佳境。华芯通ARM服务器芯片开始流片,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云上贵州(班加罗尔)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挂牌运行,贵安超算中心和贵安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正式成立,贵阳和贵安大数据清洗加工基地建成,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会员超过2000家。“数字丝路”跨境数据枢纽港启动建设。我省成为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体系南方节点,“云上贵州”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整体接入国家平台,省市两级政府部门非涉密应用系统100%接入“云上贵州”,获批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试点省,与国家共办大数据统计学院。贵阳市成为全国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中国数谷”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实质进展,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三大增长点。大数据已经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四是涌现了一批标志性企业、标志性项目、标志性产品和标志性事件。企业方面,苹果中国云服务数据中心、华为数据中心、腾讯数据中心等标志性企业和项目落地贵州,引进500强企业23家,货车帮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项目方面,建成贵阳至重庆高速铁路,加上之前已建成的贵阳至广州、昆明、长沙高铁,标志着以贵阳为中心的新“十”字型高铁网已经形成,贵阳作为全国十大高铁枢纽的建设目标正在加快实现。这条高铁的建成也标志着西部从乌鲁木齐—兰州—重庆—贵阳—广州的南北向高铁大通道全面打通。县县有中型水库项目全部开工,标志着“十三五”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已成定局。“十二五”县县通高速公路,“十三五”县县有中型水库,意味着长期制约贵州发展的路和水两大瓶颈正在被彻底打破。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标志着我省正式跻身全国十三大通信枢纽,贵阳·贵安成为全国互联网的核心节点、重要支点和新的数据交换口岸。同时,建成遵义至贵阳高速公路复线、茅台机场、清镇中铝退城进园电解铝、贵州长江汽车新能源客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平台方面,安顺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遵义综合保税区、贵阳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建设,标志着我省“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全部获国家批复建设。产品方面,贵州钢绳实现我国钢丝绳行业国际标准零突破,我省平坝生产的马桶盖每年销往欧美200多万套,正安吉他每天卖到全球1万多把、销往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着又有一批贵州造新产品走向世界。关键支撑指标方面,贵州电网省内售电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民航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三个指标增速均居全国前3位,表明贵州经济发展的动力非常强劲。文化方面,黔东南被选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正在以其独特魅力风行天下。

五是创造多个全国第一、首个、首批和率先。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1位,劳动者报酬提升幅度居全国第1位,争取退耕还林指标及中央专项资金居全国第1位,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量、中央专项资金及国家专项考核居全国第1位,阿里巴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我省物流时效提升居全国第1位。获批全国首个省域内城市群发展规划(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成立国内首个大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成全国首个“双随机一公开”大数据监管平台和全国首个企业债券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争取世行、亚行将我省列为在我国实行结果导向新贷款模式首个试点省。被列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首批城乡居民增收综合配套政策试点省,贵安新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建立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率先提出2019年前全部关闭淘汰30万吨以下煤矿、率先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意见和发展规划、率先发布大数据领域技术榜单、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率先发布省级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村寨、客栈、经营户、农家乐)标准,率先开展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实现远程医疗乡镇全覆盖。

3.webp.jpg

与会人员认真查看会议资料。

六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080元和8869元,分别增长8.7%和9.6%。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50元,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增长10%和15%。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42.98万套、建成29.91万套。88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建成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实现国内三甲中医院对口帮扶我省所有中医医院、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全覆盖,实现城镇居民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大幅下降,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降。

贵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原因

陈少波说,近段时间来,社会各界都很关注,贵州经济为什么能够实现较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有三点至关重要:

第一,得益于中央给力、外部助力和自身发力。“三力同频、上下同欲”,这是贵州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中央会给力贵州?因为贵州的发展是符合中央要求的发展。这些年中央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对贵州给予了大量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给贵州批准了一系列国家级试验区、示范区、试点省,特别是转移支付、重大交通水利工程建设、退耕还林、易地扶贫搬迁等都得到了强力支持。仅去年给贵州的中央预算内奖励资金就达11.3亿元。

为什么外部会助力贵州?因为贵州的发展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这几年,贵州每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都在七八千亿,落户的世界知名企业达150多家(包括苹果、高通、华为、富士康等),选择到贵州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名列全国前茅。

为什么自身发力会如此强劲?因为贵州的发展是符合百姓期盼的发展。外地来贵州的客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贵州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很足。究其深层原因,最重要的是这些年省委、省政府对贵州发展无论是战略选择还是战术安排都作了统筹谋划和精心部署,符合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真正做到了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其中有三点非常关键:

一是思路清不摇摆。两条底线(发展和生态)、两条腿走新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两决攻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两者有机结合(百姓富和生态美),总体路径十分清晰。主基调主战略、两大战略行动、三大战略行动、三大攻坚战、三大变革,始终做到坚持并完善发展思路,既与时俱进,又环环相扣。这些战略思路在全省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识,引领全省干部群众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以贯之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布局清不折腾。三大国家级试验区、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5个100工程和64个开发区、六个小康行动计划,从省一直布局到市到县到乡到村。特别是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对66个贫困县、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都作了全面谋划布局,真正做到了挂图作战、挂牌督办、逐一消号。

三是抓手清不落空。这些年省委省政府推动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事关战略实施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都有一批实实在在、可操作、能落地的抓手。比如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实体经济“双千工程”、做强“三块长板”和补齐“三块短板”、大数据“万企大融合”、大生态“五个绿色”、县县通高速公路、1万公里高速公路加密网规划建设、“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县县有中型水库、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百校大战、百院大战、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五个全覆盖、“双十”污染治理工程、磷石膏“以用定产”和旅游经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倍增计划以及项目现场观摩、项目集中开工等等,指向和要求都非常明确、具体、精准。

4.webp.jpg

媒体见面会现场。

第二,得益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业结构看,贵州经济呈现出“传统产业转型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态势。去年,我们关闭煤矿120处,淘汰落后产能1749万吨,9万吨煤矿全部淘汰退出,167万吨地条钢全部关停,白酒、电力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5%和13%。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3%和21.3%,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9%和26.6%,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为实体经济企业降低“五大成本”608亿元,过去两年累计降低1300多亿元。粮经作物种植比调整为38:62,“三品一标”产地认证面积比重提高到51.2%。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0%和41.6%,旅游业持续“井喷”。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2%,新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8%,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

从产品结构看,去年工业产品达到341种,覆盖率56.5%、提高1.3个百分点,智能手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6.9倍和29.7%。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仁米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1位,茶叶、中药材产量分别增长19.8%和17.5%,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04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9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238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1个。

从企业结构看,新增市场主体69.5万户、总数达到249.7万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4家、总数达到5637家,比2012年净增3100多家,5年翻了一番多。上市企业、新三板企业达到32家和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万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11家。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率提高到46.02%,比2012年提高9.6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从2012年的3.96下降为3.28。

从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53%,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第三,得益于要素支撑保障有力有效。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电流和土地等要素流动历来被看作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是深层次揭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解码器”,从这些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电流、土地等要素流动和保障支撑情况看,贵州经济已经进入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资本结构、生产力空间布局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加速优化和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从人流看,乡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省外游客不断向我省集聚、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选择到贵州创业就业的省外大学毕业生和高端人才越来越多。近五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达380多万人,其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搬到城镇的贫困人口就达100多万人。2017年入黔入境游客分别增长31.2%和17.1%,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2460万人次、增长31.2%。去年农村劳动力省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72.4万人,返乡就业创业79.1万人。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贵州在全国大学生流入地排行榜中居第7位,“贵漂”正成为贵州发展火热实践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高层次人才达到近18万人,比五年前翻了一番。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上述人流变化为贵州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支撑。

从物流看,货物运输量快速增长。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组组通公路大决战等交通建设的强力推进,我省交通物流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高铁时代”“高速公路平原”正在给人们的时空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全省经济运行效率带来深刻变革。去年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长15.6%,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6.5%,民航货邮吞吐量增长8.5%。“黔货出山”不断增多,全省进出货物比从2012年的70:30调整为53:47。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增长40.2%和43%,网络零售额增长30.3%。综合交通运输网和互联网“两网”正引领贵州物流快速成长,促进实体经济加速壮大。

5.webp.jpg

参会记者认真听取会议内容。

从资金流看,资金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争取到中央各项转移支付2770亿元、比2016年增加188.2亿元,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77亿元、增加78亿元。争取国家发改委核准企业债券34支、总规模432.6亿元。3000亿元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加速落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6.8%,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401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去年投资资金来源增长19.1%。这些资金保障,为我省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信息流看,大数据信息资源加快集聚。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70万台、较上年新增30万台,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6730Gbps,通信光揽达到87万公里,行政村100%通宽带、98%通光纤。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6.2%、居全国第1位。老百姓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大数据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变”与“便”。

从技术流看,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全国第11位,比2012年提高11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6亿元,是2012年的4.3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7.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从电流看,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1.5%、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6.9%,其中大工业用电量增长17.1%。贵州电网省内售电量达到1024.2亿千瓦时、增长15.1%,增速居南网五省区第1位、全国第3位,与全省经济增速连续居全国前列相匹配。

从土地供应看,建设用地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去年新增建设用地16226.5公顷、增长24.3%,土地供应率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

从要素资源配置看,农村“三变”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务实举措,为提高贵州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陈少波说,总的来看,这些年贵州的发展是具有较好质量、较高效率、较强动力的发展,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支撑性和匹配性都比较好,只要继续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深层着力,贵州经济一定会持续向好、一路看好。

答记者问

6.webp.jpg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

2017年全省经济增长10.2%,这个数据是比较亮眼的。实际上,自2011年以来,贵州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请改革办郑主任给我们介绍下,贵州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改革动因?深化改革在这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郑云跃: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去年我省经济增速实现连续7年保持在全国前3位。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改革动因,就是严格对标对表中央,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释放了改革红利,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活力。

一是改革建立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省委定期研究经济工作,专题研究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分类指导市县经济发展,指导各地明确发展思路,制度化开展项目现场观摩,推动改革协调协同、落地落实,基本形成抓统筹全省一盘棋、抓落实一杆子插到底的经济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这是我省经济能够长期保持既快又好增长的重要保障。

7.webp.jpg

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郑云跃答记者问。

二是改革澎湃了发展动力。以问题倒逼改革,以改革激发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是近年来我省改革的显著特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经济体制领域重点改革,着力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科技体制、城镇化体制、能源体制等方面改革创新,激发出经济发展更持久、更健康的内生力量,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乘法”效应逐步显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不断形成高地效应。

三是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推行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试点,实施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工作试点,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深入开展司法体制改革,着力构建更加公平正义有效的体制机制,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改革开放创新持续加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释放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2017年新增注册资本近万亿元;上市企业达到32家;新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4家,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31.8%。

四是改革凝聚了发展合力。着力构建打好脱贫攻坚春节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态环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持续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领域深化改革,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广大群众拥护改革、关心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高涨,汇聚了发展的合力。

五是改革提升了发展执行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大力营造山清水秀的良好政治生态,积极探索容错纠错和问责机制,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各级干部改革行动能力持续增强,形成了敢抓改革、善抓发展、推动落实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8.webp.jpg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

请问省经信委宛会东副主任,2017年,贵州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取得了那些成效?有哪些产业经济发展比较突出?

宛会东:201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工业经济领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抓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千企改造”等重点任务,积极应对下行风险和压力,全省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效益显著的良好态势,总体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04.8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排名全国第四位。

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根据省政府要求,省经信把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作为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抓手,坚持整体推动和重点突出相结合,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强化政策引领和资金扶持,强力打造工业企业“四梁八柱”,着力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和绿色化改造,全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为全省工业的转型升级夯实了基础。

在“千企改造”工程拉动下,2017年全省共启动实施“千企改造”企业1600家,项目1650个,完成投资1100亿元左右,带动全省工业投资完成3450亿元,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变”上。

9.webp.jpg

省经信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宛会东答记者问。

一是发展效益水平“变”好。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78.8亿元,同比增长18.9%,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786.1亿元,同比增长41.3%,高于全国19.4个百分点,达到了近4年来最快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0.33元,同比减少0.26元,低于全国平均4.93元。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变”快。全省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较去年提高9.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较去年提高5.4%;全省共12家获得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较去年新增5家。

三是工业产业“变”绿。在政策倒逼下,2016年我省已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压减220万吨粗钢产能任务,并通过国家验收。通过有序化解过剩产能,稳妥实施产能置换,化解水泥产能50万吨、电解铝产能2.63万吨。

四是创新水平“变”高。全省共立项建设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建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大学科技园,8家省级众创空间,为企业科技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指导帮扶,全年新增入统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较去年实现翻番。

产业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兴产业拉增速和优结构的态势持续强劲。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86.3%左右,增加值总量突破100亿元,达到118.6亿元;医药制造业增长21.3%,达到近五年来最快增速;装备制造业增长13.8%;电子、医药、装备产业合计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4.5%,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二是特色产业保增长和强支撑的作用不断增强。全年白酒产业增长12.9%,特色食品产业增长13.9%,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烟草产业增长2%,实现扭负为正,增速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白酒、烟草、特色食品产业合计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4.2%,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

三是能源原材料产业稳存量和增效益的效果得到巩固。在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作用下,电力产业增长13.1%,达到近4年来最快增速,有色产业增长10.6%,建材产业增长6.8%,化工产业增长3.8%,总体稳住产业发展基本面。煤炭和冶金产业效益大幅好转,去年1-11月份煤炭产业利润总额增长3.9倍,冶金产业利润总额增长2.6倍,全年仍然能够实现成倍增长。

10.webp.jpg

贵州日报记者提问。

贵州日报记者

赤水是我省首个脱贫摘帽贫困县,请问谭市长,赤水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脱贫过程中,有哪些绝招和秘诀?

谭海:谢谢你的问题。近年来,赤水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突破百亿元大关,增速预计13%以上,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6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4元,增长10.3%,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7.6%,成为贵州目前唯一脱贫摘帽出列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1.webp.jpg

赤水市市长谭海答记者问。

一是坚持走特色高效之路,夯实“三农”基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因地制宜实施十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丰产竹林、千万羽乌骨鸡、三万亩生态水产的农业“十百千万”工程,构建“石上种药、山上栽竹、林下养鸡、塘中养鱼”的山地生态立体农业。截至2017年,全市金钗石斛达8.7万亩、商品竹林100万亩、出栏乌骨鸡730万羽、生态水产养殖1.1万亩,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农业增加值19.05亿元,增长6.9%;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全覆盖,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92.63元。

二是坚持走低碳循环之路,增强经济支撑。围绕竹、药、醋、鸡、酒“五张名片”,以精深加工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着力补齐园区道路、标准厂房、基础配套“三大短板”,破解招商、融资、用工“三大难题”,打造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三个百亿级产业”。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29亿元,增长12.8%;带动1.2万人就业,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问题,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三是坚持走全域旅游之路,激发三产活力。把旅游作为推动三产发展的龙头来抓,坚持以游客满意为中心,突出创建国家级5A景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两大抓手,大力实施基础配套、旅游业态、品牌营销三大提升工程,推动工旅、农旅、城旅、文旅、康旅深度融合,旅游产业持续井喷。全年接待游客1634万人次,增长36.08%,旅游综合收入185亿元,增长36.7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5.25亿元,增长18%;旅游从业人员7万多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9000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让广大群众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

12.webp.jpg

多彩贵州网记者提问。

多彩贵州网记者

请问刘书记,龙里作为2018年即将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一,2017年,经济增长情况如何,支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有哪些?取得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原因有哪些?

刘华龙:龙里县总人口23万,2014年底,全县共有74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22个),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县。截至2017年底,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为此,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我县明确为2017年脱贫摘帽的16个县之一。现正在准备迎接省级和国家的评估验收。

近年来,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工作安排部署,我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以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是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努力在“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上夯实工作基础。

精准识别上,我们以“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为总原则,由县四级班子领导分片包保,发动全县各级干部力量,结合“四看法”,以“七步法”为标准(农户申请、村级初审并入户调查、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并公示、乡镇核查并公示、县级审核并公告后批复、签字确认、录入系统),多轮次开展了到村到户贫困状况精准识别工作。

精准帮扶上,我们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尊重民意、集思广益、分类施策、到户到人,出台了脱贫攻坚“1+20”方案,组建了一支2777人的脱贫攻坚“总攻”突击战队,坚决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就业扶贫和基层组织建设六场攻坚硬仗。

精准管理上,我们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建立了“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的帮扶管理体系,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3条以上增收渠道和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再严格按照“六步法”(村民小组提名、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报乡镇政府核准、签字确认并销号)进行贫困户评估退出。

13.webp.jpg

龙里县委书记刘华龙答记者问。

二是狠抓实体经济发展,做强县域综合实力,努力在产业反哺农户上见成效。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为根本,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14.5%以上,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产方面,我们主要是发挥毗邻贵阳优势,大力发展刺梨、蔬菜、生态禽畜等产业,主攻都市农业、餐桌经济,做贵阳的“菜篮子”。我们有37家农业龙头企业,有全省性的专业蔬菜和水果批发市场——双龙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龙里出产的农产品直供贵阳北京华联、沃尔玛等超市。整个农业产业扶贫共覆盖农户59120户次,贫困户31860户次,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二产方面,我们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经济建设主要精力放在抓实体上。龙里有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40家,居全省第四位、黔南州第一位,基本形成新型建材、新医药、装备制造、特色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拥有华润雪花啤酒、卡布国际、红狮水泥、瑞和制药等多家实力企业。2017年,我们对38户企业实施了“千企改造”,“千企引进”企业达18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83亿元,实体经济强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全县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94亿元,增速达20.2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3%。

三产方面,目前龙里有4条快速干道直通贵阳,正在修建的龙溪大道也力争于今年下半年通车。我们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专业快递物流集聚区——贵州快递物流集聚区,入驻劳动密集型快递物流企业33家,快件日处理量超过150万票,占全省快件吞吐量的85%以上。我们引进社会资本200多亿实施多元化旅游开发,建设旅游经济带,成功创建1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我们还有专门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劳务公司,开发了5000多个公益性就业岗位,贫困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达90%以上。

三是坚持“民生为本”,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

我们新建了1所全寄宿制高中,引进了贵州985实验学校,续建、改建、新建教育类项目45个,与省水利电力学校开展了职校联合办学;正在扩建县中医院,新建成县妇幼保健院,完成了15家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县内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了10%和15%;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县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14.webp.jpg

中新社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

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作为优秀的军民融合企业,在为国家航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助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请问宋总,黎阳航空2017年发展速度如何?有哪些特点?

宋红团:航空发动机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发动机的制造难度、研发难度和修理难度非常大,刚才记者提到我们的发展速度,在座的各位听得更多的是原来的“深圳速度”,其实这几年应该看咱们的“贵州速度”。

贵州连续7年发展速度是全国前三,而且2017年又跃居为双位数增长,10.2%的增长,应该说非常快。

15.webp.jpg

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红团答记者问。

黎阳公司2016年全部搬迁到贵阳国家高新区,在贵州省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在2000亩的土地上,投资54亿元,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国防企业,这是非常不易的。随着国家的投入、贵州省的支持,黎阳公司每年都在大踏步前进,比如技改投入,在“十三五”规划中,五年投入近50亿元,是“十二五”和“十一五”的两倍之多,甚至是三倍,应该说这个速度、这个投资规模非常强大。

另外,由于贵州省的大力支持、航发集团的大力支持,较好地支撑了我们公司产品,并获得了快速发展。

我们有一个预计数字,到2020年,我们将打造以航空发动机为核心的黎阳产业集群,实现军民融合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到2025年将达到150亿元。

说一个案例,黎阳公司在原来的三线平坝,也就是“靠山、隐蔽、进洞”那个地方,我们当时离平坝还有4公里左右,曾经黎阳公司从事军品的从业人员达到1.3万人,而目前从事军品的人员4500多人,虽然我们还是一个近1万人的企业,但从事军品的人员是原来的1/3多一点,但完成的任务情况是原来的两倍之多,这就是这几年的速度。

发展有什么特点?我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动力、创新、融合。

黎阳公司一直专注于高端装备产品制造,相信通过全省各界的努力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定能够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项目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和航空发动机产业协同发展。

16.webp.jpg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老干妈作为贵州实体经济的民企代表,一直是贵州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骄傲,请问刘涛董秘,在近年来特别是2017年贵州经济增速实现10.2%的快速增长过程中,老干妈营收和产值情况如何?老干妈稳定增长的秘诀是什么?

刘涛: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帮助下,全体老干妈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雷厉风行抓落实,苦干实干促发展,保持了良好健康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五年来,企业销售总收入超过200亿元,上缴各项税收近32亿元,目前企业辣椒制品的日生产能力已超过300万瓶,拥有24个系列产品。同时产品畅销全球各地,市场供不应求,产品出口已突破80个国家和地区。

17.webp.jpg

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秘书刘涛答记者问。

二十一年的艰苦创业,老干妈一如既往的秉承“诚信为本,务实进取”企业精神。

一是企业追求卓越,坚持以创新求发展。我们从技术工艺、生产流程、产品研发设计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创新,现各生产流程已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每年保持开发1-3个新产品,已开发出了西红柿辣椒酱、辣子鸡、糟辣鱼等近10个新产品。坚持事事创新、时时创新,以技术、工艺创新优化产品质量,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扎实推进千企改造,开启全面建设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征程。老干妈油制辣椒产业园(贵定工厂)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在2017年11月全省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上,志刚书记、贻琴代省长对企业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和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按照要求继续发扬实干苦干精神,继续努力夯实基础,确保项目2018年8月正式投产。

三是不忘初心,坚定反哺社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我们依托老干妈上下游产业链,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扶持、结对帮扶等方式,在全省各市县建立辣椒、生姜等原材料基地,每年带动约18万农户增收脱贫,吸收招聘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余人;以实际行动为全省脱贫攻坚、加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接下来,我们将牢牢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踏上发展新征程。加倍努力,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各级政府,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