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切换
新闻
城镇化何须满城尽是“综合体”?
2013
05/20
16:37

在城镇化大潮中,“城市综合体”俨然成为城市建设的时尚风向标。日前,贵州省更是大张旗鼓地提出,在3-5年内建100个城市综合体。

所谓城市综合体,即集酒店、写字楼、公园、购物中心、会展中心和公寓等于一体的大型公共商业设施,被喻为“城中之城”。

粗略百度一下,便不难从新闻标题中,感受到各类城市对其追捧的热度:“深圳未来三年新增七个综合体项目”“180万平世界级城市综合体落户鞍山”“贵州仁怀市将投17亿打造城市综合体”“国家级贫困县灵璧县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全面开工”……从经济特区到国家级贫困县,城乡综合体大有“全覆盖”之势。无怪乎有媒体调侃:满城尽是“综合体”。

“综合体”好是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土地资源,带动周边区域土地价值、建筑价值、产业价值的提升。但令人忧虑的是,像贵州这样城镇化率仅为36.5%的西部欠发达省份,像灵璧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能承受并且真需要这么多“综合体”么?

有人说,规划建设要“适度超前”,现在用不到不等于将来用不到。但有些地方政府往往只顾“超前”、无视“适度”,饮用水都困难的地方建高尔夫球场,山区设计五车道甚至七车道,三线城市修建大剧院,这些不切实际的“超前”难道还少么?本来为了“赚钱”,结果都是“烧钱”。

建成后便是运营管理。目前商业地产开发商的主要收入,仍来自卖商铺,以做住宅的思路来做商业。比如万达去年的租金收入仅占全年营业额的3.68%,SOHO中国则更为悲惨,投资物业的资金收入不及全年营业额的1%,而不能依靠租金收入,就没能步入良性循环,算不得真正的商业地产。著名商业地产开发商尚且如此,大多数普通开发商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没有实力雄厚且专业的开发商,产业基础薄弱,又缺乏相应人流、交通条件的支持,不知那些摩拳擦掌建综合体的欠发达省市,能将这样的激情维持多久。

当前,城镇化切忌沦为一轮一轮的炒概念,一轮一轮的盲目跟风,尤其是后进的中西部新城,后发的好处就在于有了前车之鉴,会变得更审慎、更理性,更实事求是。如若不然,错发展真不如不发展。(陈谊娜)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