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外出务工,一年最多能存两万块钱,现在回家种提子,一年就有7万块钱收入,明年收入可能还会更高。”站在自己刚结束采摘的红提基地旁,贵州关岭县石板井村村民田仁贵满脸笑容,这让他深信回家创业是正确的选择。
2007年,刚刚从职校毕业的田仁贵辗转到深圳、广东等地打工。3年时间里,那份内心的漂泊感最终让他决心回家创业。养猪、种生姜、承包工程……回乡后的田仁贵虽然勤劳,但始终属于“小打小闹”,日子也过得不愠不火。
2015年,在村支两委的建议下,经过系统的市场调研和考察,田仁贵在石板井村流转了10亩土地种植温克红提。2017年,田仁贵种植的温克红提进入盛果期,由于品质好,价格合理,产品供不应求,田仁贵开始尝到了精品水果种植的“甜头”。
有了田仁贵带头,石板井村村民们也大胆尝试发展种植业。“截至目前,石板井村温克红提种植面积达160余亩。”石板井村支书吴兴伦说,温克红提也成为石板井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
“一方水土可以填饱肚子,却富不了一方人。”关岭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韦朝虎说,关岭县户籍人口39万,人均耕地不足2亩,如何发挥有限资源的无限生产力,成了关岭全县干部心中悬着的“石头”。
近年来,关岭县认真汲取“塘约经验”的好做法,全县139个行政村纷纷成立合作社。2016年,“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在关岭县全面铺开,两年多来,关岭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
“通过村社合一、五户联保等产业发展模式,关岭群众干活热情更搞,土地撂荒减少,脱贫的信心也更足了。”韦朝虎说。如今的关岭,通过土地流转,农户的收益更高了,花椒、水果、蔬菜等种植产业也发展了起来,真正实现139个行政村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扶贫产业已“遍地开花”。
除了种植业,关岭县养殖业也发展得风生水起。2017年,关岭县推出“五户联保”养牛新模式,由2个非平困户与3个贫困户自由组合为一个养殖小组,实现抱团发展,每户可在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承包5头牛养殖,让关岭牛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关岭县还聘请11名专家作为“关岭牛”产业技术顾问,成立12个县级产业指导组对各乡镇(街道)开展技术指导,每个“村社合一”合作社有2名以上技术服务人员。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关岭县以“牛猪鹅,菜果药”和食用菌为主导,紧紧围绕关岭牛发展牧草种植,围绕低热河谷发展精品水果、蔬菜产业,围绕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围绕传统产业振兴发展花椒产业,并新建了花椒、牛肉、火龙果等产业开展深加工,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创建提升工程,大力培育高山滑雪、古镇风情等旅游新业态,奋力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关岭县种植蔬菜16万亩,精品水果15.8万亩,茶叶、中药材7万亩,花椒2万亩,食用菌年产600万棒,饲草和饲料玉米10.5万亩,关岭牛存栏20.11万头,家禽出栏85万羽,生猪出栏9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