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七星關蘿卜出口迪拜,龍裡灣灘河鎮豌豆尖走俏香港,六盤水紅心獼猴桃熱銷俄羅斯……貴州綠色農產品何以走進發達地區、跨出國門?這就是市場的力量。
現代農業是市場農業,產銷對接是農村產業革命成敗的關鍵一環。種得出、養得好,固然重要,但賣得出、賣得好,這才是功夫。
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一年多來,我省以市場為導向,轉變產業發展方式,著力推動貴州農產品持續不斷、大規模進入省內外市場,有力推動了“黔貨出山”,促進了我省農業產業發展步入新天地。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銷往東部省市農產品9.32萬噸,銷售額15.56億元,帶動農民就業66.1萬人,涉及貧困人口18.55萬人。
“賣什麼”——
規模化,是開拓市場的基礎
說到“黔貨出山”,人們不禁首先會問:賣什麼?
“要一背篼可以,要一卡車沒有!”這是以往貴州一些農產品“有品質卻沒規模”的真實寫照。早些年,很多外省客商聽說貴州茶好,千裡迢迢來簽約,但結果是數量無法滿足需要。
“有品質,還得有量。”前不久,記者在畢節七星關茂源家禽養殖有限公司採訪時,公司董事長張永健多次談到“量”。
張永健說,在實地考察完廣東市場后才明白:有量,有規模,才能持續供應市場。目前公司家禽存欄100萬羽,每天生產的鮮蛋2000件左右,其中1400件銷往廣州和深圳市場,其余銷往上海、福州等地。
農村產業革命,規模化是開拓市場的基礎。沒有規模化,就沒有規模效應、規模經濟。
聚焦壩區,推動規模化。自2018年底,全省召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總結暨500畝以上壩區結構調整現場推進會以來,各地結合實際,積極開展企業引進、產業選育、土地流轉等工作,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要素支撐,引領壩區農業產業規模化、現代化、標准化發展,建設一批“萬元田”壩區。
今年,在認真分析研判的基礎上,我省明確提出以茶、食用菌、蔬菜、生態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藥材、刺梨、生態漁業、油茶、辣椒等12大特色產業為主攻方向,12位省領導領銜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切實做大規模。
“誰來賣”——
培育專業化市場主體
酒好也怕巷子深。貴州農產品如何從“進菜場”“進路邊攤”向“進大城市”“進專營店”轉變,這就要解決“誰來賣”的問題。
大力培育專業化市場主體。開展農業大招商活動,落實優惠政策,強化服務支持,引進一批優強企業﹔建立合作社示范體系,引導合作社規范發展,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提高經營主體帶動能力。
今年一季度,全省共引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73家,722個冷庫信息錄入貴州冷鏈物流信息服務平台,農產品進學校、醫療機構分別為9.6萬噸、0.2萬噸。
充分利用好對口幫扶城市資源,組織開展農產品展示推介活動,重點面向珠三角、長三角等發達地區開展“黔貨出山”活動﹔主動對接全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引導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共建農產品直供基地,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
六盤水市農投公司組織25家民營企業,成立涼都獼猴桃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帶動全市發展獼猴桃基地18.18萬畝,鮮果遠銷台灣、泰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地。在公司的引領下,已打造集種植、加工、銷售、品牌、研發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讓百姓在產業鏈上致富。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建立面向東部省市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290 個,參與市場主體的省外企業964 家,為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注入了新動能。
“怎麼賣”——
完善體系降低流通成本
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絕不僅僅是生產、銷售這一鏈條的暢通,還需要有為這個產業鏈條提供配套服務,如冷鏈、物流、包裝等,也就是說,政府需要加強服務,完善流通體系,降低流通成本。
建設一批冷庫,加快構建從產地到餐桌,到家家戶戶的完整冷鏈體系,有效滿足綠色優質農產品省內外銷售需要。2018 年底,全省冷庫庫容達120萬噸,冷鏈運輸車輛達1000台,全省88個縣(市、區)實現冷庫全覆蓋。
依托農商互聯集配中心構建綠色優質農產品“泉水池”,在全省66個貧困縣布局建設上聯生產、中聯流通、后聯銷售的農產品集配中心。2018 年底,已建成 92個農產品集配中心。
時,我省充分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8個市(州)與7個幫扶城市聯手共建33個產業園區,推進基礎設施完善,確保了物流渠道通暢。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引進專業電商服務商構建網貨開發、產品研發、網商孵化中心,引導連鎖零售、郵政快遞等企業渠道下沉,打造“黔貨出山”集散平台,把千家萬戶生產的特色農產品賣出去。
目前,借助阿裡巴巴產地倉模式、京東直採模式、蘇寧窗口採購模式等進一步擴大黔貨採購數量,帶動了綠色優質農產品宣傳推介和展示銷售。
截止5月底,全省在對口幫扶城市設立綠色農產品旗艦店和展銷中心85個,開展農產品品鑒會或推介會23場,提高了貴州農產品知名度,助力貴州農產品風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