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记者从贵州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自1956年建州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截止2018年,经济总量从1956年的1.26亿元增加到1036亿元,增长822倍;财政总收入从1956年的1492万元增加到115亿元,是建州初期的770倍。
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
黔东南凯里黄平、黎平两个机场通航,贵广、沪昆高铁横贯贵州,交通设施初步形成了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建成中小型水库343座,2019年6月底全州剩余39.8万农民人口安全饮水已全部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农村安全用电、广播电视、宽带网络等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黔东南加快推进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县城景区化、特色小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将黔东南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48.89%,接近贵州省平均水平(52.21%)。同时,打造了镇远、雷山、施秉等一批城景一体化的美丽县城,使黔东南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旅游胜地。
产业建设大提升
黔东南工业实现集聚发展,建成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工业产业门类增加到28个,培育形成一批专业园区;农业向产业化迈进,积极创建“有机大州”,全州“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507万亩,占黔东南耕地面积的79%;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93亿元,占GDP的57.3%,接待游客首次过亿,达到1.0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37亿元。
黔东南地区沿袭千年的人畜混居现象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彻底解决,脱贫攻坚实现大突破
“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从深山区搬出9.97万人,“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到今年9月底将完成30.81万人的搬迁任务。同时,黔东南坚持产业扶贫,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同步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67万人减少到28.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2%下降到7%,6个县已实现脱贫摘帽。
下步,黔东南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重点围绕2019年黄平等7个县减贫摘帽及其贫困人口清零和2020年从江榕江两个深度贫困县减贫摘帽且剩余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的目标,着力补齐“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短板,攻克深度贫困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