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切换
新闻
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
01/08
21:40

推动贵州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保持全国前两位,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继续保持赶超进位良好态势,相继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三大试验区,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为欠发达地区的后发赶超积累了宝贵经验。面对近年来稳增长压力继续加大,投资下滑过快,消费仍然不振,市场主体经营困难的形势,贵州经济发展仍要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保持赶超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从数量追赶型到质量追赶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充分挖掘“三驾马车”发展潜力。投资、消费、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当前至今后一段时期,贵州经济增长仍属于投资驱动型,投资增长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后发优势仍是追赶型地区保持长期较高投资率的根本原因。尽管未来投资增速必然有所放缓,但仍要充分挖掘发展潜力,着重围绕补齐全面小康短板、民生短板、城镇化短板、高质量发展短板等加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可持续投资动力。尤其是针对贵州城镇化率比全国低12个左右百分点的差距,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持续加大投资与消费的重点,“以圈带群”促进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型,着力打造贵阳-贵安-安顺和遵义两大都市圈,加快培育黔中城市群和各个区域性城镇群,推动节点中小城市与都市圈、城镇群协同融合发展,推动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聚产业、聚人气,培育经济增长极。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两端发力,双轮驱动投资与消费增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在消费方面,把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动力,适应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即将迈向8000美元、迎来消费升级的总体趋势,加大消费刺激力度,尤其是消费扶贫、东西部地区消费对口帮扶,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出口方面,加快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推动三次产业共同提升。2018年贵州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的63.8%,与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有差距,三次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要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把促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度融合作为催生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把中高端制造业发展作为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推进制造业集约化、融合化、智能化发展。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切实增强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会展商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山地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品质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探索一条以生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为标准,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推进大数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通航产业、酱香型白酒产业、精细磷化工、特色轻工、山地旅游、康养、物流、特色农业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中国宜居颐养胜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大省。

不断释放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的发展活力。2018年贵州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全国低9.82个百分点,目前仍处于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和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期,依靠投资和资源等要素推动经济发展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要不断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红利,将制度创新和深化“放管服”贯穿于改革全过程,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和创造力。继续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新型城镇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积极争取新一阶段的国家政策支持。推进城乡布局结构、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优化城镇、产业、人口布局,促进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偏低的产业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转移,以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把要素升级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把依靠技术进步、人力资源提升作为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的关键,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与内生贡献作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打造贵州经济升级版,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执笔:黄勇)

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摘要:贵州农村产业革命“三个革命”(观念革命、方式革命、作风革命)中,核心是发展方式的革命。推进贵州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不仅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纵深化推进、高端化发展的“逻辑起点”。贵州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不仅涵盖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全部内容,还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要素投入、动力机制、结构层次和价值理念、战略目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期,贵州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有着十分重要的“质量”意义。

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有助于化解农村多重“沉疴积弊”。千百年来,贵州农业农村发展一直面临着如下突出矛盾:一是经济系统的循环不畅。贵州农村经济典型特点就是分散性、封闭性、粗放性、自给自足性,显然这种小农经营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适度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功能性冲突。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所致“社会病”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就业,留守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和规模呈结构性下降状态,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发展内卷化等问题凸显,并呈现出一定的“社会病”特征。三是资源环境压力大。一方面,贵州农民不断向山地要“粮”所致的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中因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进一步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四是文化上的封闭守旧。观念比较保守,思维相对固化,落后的小农意识突出,这种封闭守旧的文化痼疾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贵州农业的发展。显然,这些矛盾和问题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叠加性、综合性特征。要解决之,就必须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破解贵州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有助于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近些年,贵州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虽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局部环节”仍存短板。如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太到位,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扶贫的作用力发挥还亟待提高。为此,必须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唯有如此,贵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深化、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顺畅,地区经济实力才能真正发展壮大,并最终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使农民真受益。

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有助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贵州农业农村工作中的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仍存不足,其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求不符。一是农业产业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够紧密,农业科技创新进度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不到位。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还不成熟。虽然“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社一体”“村企一体”等组织模式推广较快,但发育还不成熟,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不少短板。三是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条件不相匹配,“一县一业”的规模化水平还不高,长期管用的农业生产力布局仍未成型。四是产业融合质量不高,当前的融合多属浅表性的“结合”,同时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配合度也较低。因此,解决这种“供给侧”的问题也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

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有助于高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前,贵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抓手或路径突破就是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一是农村产业发展方式变革必然要求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从而加快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现代化构建,并最终实现“农民富”。二是可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流转和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比较效益,避免了农村资源净流出和大流失,促进了“农业强”。三是吸引城市资源要素下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和供给的一体化,实现“农村美”。也就是说,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革命必将重塑城乡关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并最终破解城乡发展失衡、助促乡村全面振兴和繁荣。

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有助于保障贵州经济稳定增长。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贵州要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就必须要将“焦点”对准农业。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与稳定。当然,这里的农业必须是有效率的、且能产生“剩余”的现代农业。因为从理论上讲,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才能保障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反之,如果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全面进步,就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大力推进贵州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则不失为一种提效率、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力推进贵州农村产业发展方式革命,才能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打造立足贵州优势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符合贵州山区农业发展实际的农业产业体系,也才能真正推动贵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并最终保障贵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