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望谟县在板栗园区套种食用菌助力林下“立体经济”。 刘鹏 摄
中新网贵阳1月16日电 (记者 刘鹏)2020年贵州森林覆盖率将突破60%,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4%;实施绿色制造三年专项行动,推进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园区循环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这是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提出的。
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体废物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污染防治“五场战役”;持续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治理工程和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双十工程”;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强化生态环保执法。一系列“铁腕治污”措施成效显著,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性改革任务33项。
贵州荔波县在石缝种植铁皮石斛,实现生态治理和发展效益双赢。 刘鹏 摄
“来贵州旅游享受“醉氧”的感觉。”提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贵州省人大代表、铜仁市碧江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洪州如是宣传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此间举行的贵州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作为中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9年贵州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3%,贵州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8.5%,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优良。
贵州也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贵州国土面积中有65.7%属于长江流域,88个县市区中有69个属于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责任和使命。
当前,贵州生态文明“金字招牌”越来越靓。贵州省社科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芶以勇认为,天蓝地净水清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还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事实上,贵州的绿水青山正在逐渐变成金山银山。因汞而生却又因汞而衰,曾经的“中国汞都”贵州铜仁万山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将矿区废墟,治理成了绿意盎然、景观别致的全国典型区域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区,摆脱“矿竭城衰”困境,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路。
黄洪州补充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游客,旅游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了。同时,村民们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以及在林中开展种植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经济作物,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效益的双赢。
贵州正在加快绿色化升级改造步伐,作为磷化工大省贵州于2018年首创“以渣定产”,并出台相关政策,按照“谁排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原则,将磷石膏生产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2019年,贵州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4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