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推广和应用,曾经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智慧农业正逐渐变为现实:农民坐在家中就可以通过手机远程遥控大棚内卷帘的升降,调节日照强度;果园基本信息、环境监测、生产销售概况、地理位置、VR实景、检测报告等都一目了然……在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引导下,大数据智慧农业场景正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农场之中,给现代农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大数据不仅仅让农业实现了现代化,让贵阳更多企业成了智能工厂。
西部大山深处的一个猕猴桃,或者一株辣椒等农产品,与如日中天的大数据等最新科技,是不是天然地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其实,长期因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而只能“靠天吃饭”的贵州农产品,正在搭乘大数据的翅膀,越山渡河地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如今,曾经老土的农产品正越来越具有科技感。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人也还是那些人,但乡村正在因此而振兴,老百姓也因此而过上好日子。
“你们前几天没来看哟,园子里请了100多人干活,每天付出的工资都是好几万。”陈泰安说。稍稍留意,你会发现猕猴桃园里有一根类似于公路旁那种360度旋转的摄像头一样的杆子。原来,这是一台小型气象监测站,不仅能采集附近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降水量等数据,还能采集土壤中的湿度、温度、酸碱度等数据。
在后台的显示屏上,只要通过这些数据,便能实时了解猕猴桃的生长情况,如是否需要浇水、成熟度如何等,并适时调整,从而保证猕猴桃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甚至,500万高清360°监控摄像头,还可以观察叶片生长状况和果园的病虫害情况。未来,甚至有望建立病虫害发生的预报预测和灾害性天气的预警系统以指导种植生产。“有了大数据,农业产业就不再后知后觉和被动应对了,而是可以提前观察和预防,从而保证最佳状态。”陈泰安说。
而今呢,只要通过一个二维码,修文猕猴桃“7不够”品牌猕猴桃,便实现了猕猴桃质量可追溯功能。生产、采选、贮藏、销售、品牌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数据链,实现农产品种植过程透明,加工仓储数据清晰,销售数据反馈应用到种植,以大数据分析系统为支撑实现了大数据与猕猴桃产业深度融合。
对修文农投来说,大数据与农业产业的应用,可不仅仅是一季果蔬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而是一个果园的终身数据。按照计划,每个果园都有终身唯一的二维码,只要一扫,果园基本信息、环境监测、生产销售概况、地理位置、VR实景、检测报告等都一目了然,相当于有了一张身份证。这样,无论是果农、监管部门、科技人员还是消费者,都可掌握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做出最优的决定。相关统计显示,经过前期运营及预测,通过大数据功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和自然灾害产生的损失,精准指导农户使用农业投入品,产品准确投放市场和质量追溯保证,修文每亩节本增效约2000元左右,全县18万亩猕猴桃可实际增加产值约3.6亿元。伊金告诉记者,修文农产品追溯及环境监控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建设项目,已被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评为大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优秀示范项目,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农业大数据项目,并享有2017 年十大大数据融合典型案例、大数据应用优秀场景 top100 等荣誉。
大数据让农业实现现代化
“目前,我们已完成了 485 家果园的全履历和可追溯,覆盖全县十乡镇 6.2 万亩猕猴桃种植,并逐步延展到蔬菜、食用菌。”伊金说。
如果把目光放到整个贵州,那对大数据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会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遵义市的辣椒温室育苗大棚和辣椒露天栽培基地,通过安装物联网传感器、水肥一体化设施智能管控、气象监测站、虫情预测仪、杀虫频振灯、作物监测球机等先进设备,便可进行辣椒育苗、栽培管理、销售追溯的大数据采集、汇总分类、分析应用,并集成辣椒大数据展示中心、辣椒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辣椒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以及辣椒行业门户综合应用。
在毕节市纳雍县土鸡示范点、六盘水市的水城县食用菌示范点等,类似的智慧农业项目也正应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的农业产销智慧对接实施方案显示,2020年将在全省创建6个“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并打造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贵州省畜牧兽医大数据平台、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产销对接体验店及农业物联网等,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农田实景、农业气象、土壤墒情、农作物生长、病虫害、畜牧养殖、投入品等实时采集,形成农业生产全过程数字化,实现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科学化决策,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大数据不但改变了农业原本的粗放型监管模式,同时也逐渐改变着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在种植领域,大数据实现了农作物生产环境远程监控,如同安装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如今进入信息时代,农业也应跟上时代的脚步,继续深化改革,贵州正在加快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的推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给现代农业插上“智慧翅膀”,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大数据让贵阳更多企业成了智能工厂
说起工厂,很多人的印象都是黑乎乎、油腻腻、锤敲电焊当当响。事实上,贵州大数据、工业4.0带来的时代之变,贵阳“千企改造”工程的深入推进,一个个智能工厂在贵阳应运而生,正在改变人们对工厂车间的刻板印象。
说起工厂,很多人的印象都是黑乎乎、油腻腻、锤敲电焊当当响。但走进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的提取车间,干净整洁的车间让人眼前一亮。车间里10余个药液提取大罐正在工作着,散发着浓浓的中草药味。硕大的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人,只是偶尔会有一两个工人走进车里巡视。
提取车间隔壁的控制室里,两个操作员坐在电脑前,盯着墙上的显示器上提取大罐的数据,不时敲击一下键盘,进行控制。
“通过数据来控制大罐的温度和时间,既准确又轻松。”说起公司的智能系统,提取车间的技术员杜瑞刚眼里满是笑意。“大数据的应用,智能工厂的数字化生产,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人工密集劳动型生产模式,并能有效控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发生。”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仕林说。
在药品包装车间,4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生产好的药品送到这里后,将全部由机器进行封装入盒。“以前,包装环节,是使用工人最多的地方,熟练工人一般都是左手叠说明书,右手装药。”张仕林说,现在,工人只需在最后取下包装好的成品。“数据的采集、分析、再利用,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张仕林说,通过这些智能系统实时采集生产过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实现了中药制剂的信息化管理、数字化生产及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作出决策。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还可以根据生产数据溯源,轻松找出问题原因。同时,有大量的数据作为依据,以新产品的研发更有得。
张仕林告诉记者,目前,大数据技术和自动化工生产已融汉方药业的生产、包装、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接下来,他们还会将智能化应用到销售、售后等部门,推出相应的管理系统和APP。“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将一些福利活动,直接送到消费者手里。同时,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对产品或者对公司的表达诉求的渠道。”
大数据帮助企业提质增效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制造业结合,带来了产业变革升级,同时也让企业降低了成本,提质增效。“以前,需要10个工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4个人就能完成了。”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仕林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工业装备、工艺和材料潜能、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分配效率。汉方药业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等转型升级后,工人减少了50%,产能却增加了10倍,而且药品质量控制达到了100%。
“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能够帮助企业提质增效。而且整合的程度越深,效果越明。”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局吴迪说,比如,贵阳海信投资5000万元建立以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导入近30台智能机器人,升级改造6条生产线,工厂人员由1000人规模压缩到500人,减员比例高达50%,节省了近5000万元的人工成本。同时,实现了质量效率双提升,运营成本下降26.78%,生产效率提升108.28%,产品不良率下降27.56%。
大数据让更多企业成为智能工厂
随着贵阳“千企改造”工程的深入推进,一个个智能工厂在贵州拔地而起。据悉,2019年贵州省两化融合水平在全国处于第三梯队水平,位列第三梯队第二位,贵阳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远高于2019年贵州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略低于2019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自2014年以来,贵阳累计有力源液压、贵阳海信、盘江民爆、兴达兴建材、航天电器、航宇科技等6家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航天电器、振华新云电子、贵州同济堂、盘江民爆等4家获得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黎阳航空、雅光电子、贵州轮胎、奇瑞万达等31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2018年中国振华“振华集团级互联工厂网络集成创新应用”项目、贵州开磷集团“磷化工全流程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项目入选工信部2018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019年航天风华、航空电机、西南工具、广铝氧化铝、贵州贵航、安吉华元、中铝彩铝等7家企业项目获评贵州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占全省70%;中国振华、磷化集团、玉蝶电工、雅光电子等18家企业项目获评2019年“万企融合”省级标杆项目,占全省29.5%。2019年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端电子元器件精益柔性协同制造应用荣获2019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
未来,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局将以“万企融合”为统领,推动制造业与网络平台深化融合、相互促进、同步提升,依托贵州工业云平台、贵阳市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平台、贵阳智能制造协同共享平台等,链接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国内优强大数据服务商,为工业企业提供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业务规模化在内的丰富的智能化应用。为更多的工业企业的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提供服务,智能工厂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必将成为工业发展中流砥柱。让更多实力雄厚的企业,盛誉传播海内外,为贵州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