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切换
新闻
贵州瓮安:工业发展十年“蝶变”后的“软硬”兼施
2024
01/10
14:53

十年来,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党的组织优势彰显在产业发展成效上,体现在项目建设速度上,找准自身定位,迎难向前,“硬件”“软件”同时发力,久久为功推进园区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融互促、同频共振,推动蓝图加快成为实景。

瓮安县化工园区(瓮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硬件”提档升级,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

瓮安县依托磷煤资源丰富、化工园区面积较大、“三酸两碱”要素齐备、磷化工“湿热并举”产业发展基础等优势,加快布局新型工业,让“新芽成大树”,经济从无到有,聚势发展,成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蝶变”的重要引擎。

聚焦产业发展,组织优势持续凸显。紧盯打造千亿级现代化工园区及全国一流现代磷化工产业基地目标,瓮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图作战”,联系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亲力亲为狠抓项目建设。着力将党建工作触角延伸至园区,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建强上下游企业党组织,实现园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全覆盖。在工业园区建立党建工作指导站,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园区一线建堡垒、解难题、送服务,从党建+招商引资、党建+企业服务、党建+园区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营造资源共享、事务共商、活动联办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构建非公综合引领、链上企业党支部带动、链上企业党员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园区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进。截至目前,指导站已指导园区148家企业的党建工作,实现全覆盖,在一线解决问题200余个,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聚焦产业保障,园区配套持续完善。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切入点,确定以现代化工为重点,精细化工为补充,山地组团为载体的发展方向,通过做大产业、做强平台、做实项目、做优环境等,着力完善延伸产业生态链条,高标准推进“一区四园”的工业空间布局,大力建设基础工业园、循环工业园、精细化工园。对标“国内一流、省内领先”,完善园区“产业聚集、基础配套、服务保障”三大功能,在供排水、电力设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上不断下功夫,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建成融合生产经营调度、安全环保监管、招商推介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园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企业侧、平台侧、监管侧”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资源、生产、销售、安全、环保、能耗等数据自动化采集、全过程预警,全力打造较低安全风险等级的D级化工园区。

聚焦产业体系,项目招引持续突破。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和优化升级需要,对全县产业招商工作进行把脉问诊,围绕全省新能源电池材料“一核两区”战略布局,着眼“高精尖缺”,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原则,紧扣延链、补链、强链、育链进行项目招引。深化“招商事前评估+事后考核(退出)”模式,注重亩均效益,严把投资强度关、产出效益关和资源利用关,强化细节测算分析,构建项目签约、落地等“全生命周期”跟踪调度工作机制,切实提升招商实效。2021年以来,共签约落地项目42个,签约资金585亿元,千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大幕正在徐徐展开。

“软件”提质增效,推动与企业“双向奔赴”

“公司从落地、动工到试生产,只用了短短十个月的时间,这个速度在瓮安县是比较快的,这得益于瓮安县委、县政府平常在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关怀和帮助,得益于瓮安县良好的营商环境。”贵州名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正军说道。

据悉,瓮安县除了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人才队伍、服务等“软件”和硬件也相互融合,相互赋能,形成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格局。

全方位引领,提升产才融合。着力将党建引领全方位融入产业人才培育,建设高质量产才融合队伍,有效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探索瓮安经开区与县工信局从合署办公转为融合办公,实现党员干部“轻装上阵”抓招引、抓项目、抓服务。通过在科技创新和项目攻坚一线制定服务清单、人才清单、产品清单、划定党员责任区、设定党员先锋岗等形式,让广大党员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员”,让党组织成为企业攻坚克难的“领头羊”。邀请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老师,开展公文写作、党风廉政、规划建设、安全生产、投融资法律法规、公务礼仪等培训,提高党政人才管理能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和企业职工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技术攻关,引导干部职工争做“业务专家”“技术工匠”“发展标兵”,加强政企交流,共同推动业务水平提升。

全链条赋能,提升智力保障。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围绕磷化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做强人才链,成功引进瓮福化学、恒冠新能源、天美锂能等15个项目,100余名工业领域高层次人才随企落户瓮安,补齐了合成氨、氯碱、双氧水、化工焦等关键链条,已形成20万吨电池级磷酸氢铵、15万吨净化磷酸、15万吨磷酸铁产能规模。瓮安化工园区成为全省唯一具备“三酸两碱”要素条件的园区,园区吸附力大为提升,达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促进一个产业”的效果。现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省级小巨人1家。

全领域推进,提升惠企温度。坚持一线工作法,推行零距离服务、零障碍施工,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构建“县级领导项目包保”“行业管理部门结对共建”“园区管理单位保姆服务”三重机制,推动不同企业、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与联动。组建4个驻地服务专业团队,积极对接各项目业主,全程指导跟踪审批进程,保证各项目审批手续办理过程中“有人跟”“跟到底”,做好做足“搭桥人”;对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手续办理、建设进度实行台账化、清单化、时序化管理,建立全覆盖、全方位、全周期、全天候服务机制,确保已签约项目落地建设进度。变“被动保障”为“主动服务”,坚持“量体裁衣”式服务企业人才,持续落实网格化服务企业,推行一企一策、一人一策,及时快速地解决掉企业提出的人才结构需求、产业发展困难、园区风险管控等问题,实现“点单—派单—接单”的企业服务模式,赋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彭瑶)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