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贵州上榜的两地中,黔南高新区这个从磷矿开采起家的老工业基地,以单位增加值碳排放强度五年骤降45%,而工业增加值翻了一番的硬核指标入选。
在“富矿精开”背景下,黔南高新区从能源、产业、治理三端发力,构建起磷及磷化工、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的千亿级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逐步实现资源型地区突围“双碳”约束。
现在,黔南高新区正向千亿级产业的绿色低碳路迈进。
根据规划,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8%以上。
边开采边复绿的穿岩洞段矿区
能源端:多能互补锻造绿色引擎
4月13日,黔南抽水蓄能电站正加快推进主体建设,这座西南岩溶地区装机规模最大的纯抽水蓄能电站,正成为撬动黔南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支点——投运后,其150万千瓦装机容量每年可吸纳17.9亿千瓦时风光电,替代61.14万吨标准煤,按照1吨标准煤燃烧约排放2.64吨二氧化碳量计算,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万吨。
另一边,作为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在贵州区域建成的第2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福泉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每天焚烧生活垃圾发电,每年可节约1万吨标煤,减少2.6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黔南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多年来,在黔南高新区,一场关于能源结构的深度变革持续展开。2台660MW超临界燃煤机组、2家在建总装机2700MW的抽水蓄能企业、5家余热发电企业及分布式光伏项目等共同构建起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光伏发电和企业余热发电构成多元能源矩阵。
这种多能互补的模式驱动黔南工业能源体系向低碳化纵深演进。2020-2024年,黔南高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从2.96吨标煤/万元降至2.29吨/万元,降幅达22.84%。电力消费占比从46.06%降至22.20%,而天然气消费占比翻倍至1.67%,煤炭消费占比五年下降超5个百分点,能源“去煤化”曲线持续下探。
接下来,黔南高新区将持续推进磷及磷化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等行业终端用能电气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进一步提升绿电替代比例,能源结构进一步低碳化,抽水蓄能等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贵州胜威公司产业链循环生产布局图
产业端:生态重构激活绿色动能
一季度,以“钛-磷-硫”循环利用,主产钛白粉的贵州胜威福全化工有限公司产值达5亿元,同比增长20%。
增长原因有两个:一是胜威内循环升级,去年上了一套钛白粉尾渣回收装置,回收再用率由原来的50%提升到80%。二是,黔南高新区新能源材料产业循环发展红利释放,胜威生产钛白粉所产生的亚铁除30%自用再生产外,余下70%就供应给园区裕能新材料等下游企业。
从黔南高新区产业版图上看,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了磷及磷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并逐步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间中循环、产业大循环三重循环发展模式:老牌企业磷化集团累计投入约30亿元,实现磷石膏循环利用;川恒与裕能、盛屯等企业构建了“磷化工+金属冶炼+新能源材料”耦合产业链,实现磷酸、硫酸等资源循环共享;园区企业产生的飞灰,会被送到贵州星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资源转化。
鸟瞰黔南高新区 肖伟 摄
循环经济结构调整下,让曾经以化肥为主导的磷化工产业,在新能源电池赛道开辟出千亿级增量空间。数据显示,黔南磷化工产品中化肥占比已从2018年的78%降至2024年的52%,而磷酸铁、六氟磷酸锂等新材料占比突破40%。
产业生态重构中激活的绿色动能,黔南反哺出更高质量的发展势能。目前,园区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省级绿色设计产品3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及贵州省绿色园区。同时,园区130余家企业形成“磷矿采选—新能源材料—伴生资源利用”的全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提升300%。
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角 贾庆祥 摄
治理端:全域治理绘就绿色图景
在飞灰资源化处置领域,贵州星河创新研发的密封罐体处理系统走在行业前列。4月初,记者探访发现,其生产车间内排列着数十座大型密封反应罐,通过专利工艺将危险废物飞灰转化为岩棉等再生建材产品,年处理规模达3万吨,成功破解了传统填埋方式的环境风险难题。
磷化工固废治理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磷化集团瓮福化工公司磷石膏资源化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循环经济项目建成,实现年消耗磷石膏140万吨、生产硫酸60万吨和水泥80万吨,规模为全球第一,当年该项目累计消纳磷石膏46.71万吨;2024年福泉市综合利用磷石膏444.7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72%。
黔南高新区锚定“双碳”目标,系统推进固废综合治理:规划至2025年实现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0%、磷石膏无害化处置率100%的硬指标。
在深化减污降碳实践中,提升固废循环水平是黔南高新区实施的五大协同治理工程之一,与之形成闭环联动的还包括涉重行业监管,污染物源头总量控制,污水分级治理,垃圾分类集中处理。
现在,黔南高新区全链条治理理念更延伸至项目准入端口,在项目建设前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照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能置换、“三线一单”、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要求,严格甄别不符合要求的拟建项目。
严苛的准入标准背后,实则是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又一次升华。接下来,黔南高新区将围绕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以及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碳排放评价制度、碳达峰评价考核制度等,提出制度创新重点任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亚丽
编辑 高荣华
二审 虞思滔
三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