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8月,走进安龙县德卧镇大水井村,一垄垄从石缝中长出的金银花将光秃秃的石头罩得严严实实,成片的绿毯生机盎然。“两亩石旮旯,致富全靠它”,在村民熬风康的带领下,全村在石旮旯地种植金银花5000余亩并走上致富路。
金银花为常绿缠绕或直立灌木,1株金银花可涵养水分200公斤,1亩石质山地可种70株金银花,可涵养水分1.4万公斤以上,是保持水土、防治石漠化扩散的良好经济作物。如今,大水井村多年干枯的泉眼又涌出涓涓细流,粮食稳产高产,上百农户因此盖起新楼,结束狩猎生活,成为造林致富人。
在我省,以林克石的典型还有花江花椒、大方的林药结合等模式。这些成功典型坚定了我省林业部门以植被恢复为主治理石漠化的信心和决心。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以来,省林业厅始终把石漠化综合防治植被恢复工作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在安排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省级植被恢复等林业重点建设工程的任务与投资时,重点向石漠化综合治理县倾斜,为尽早实现石漠化综合治理目标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把石漠化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大力推行生态经济结合的治理模式。
在石漠化小流域水热条件、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经果林、薪炭林,探索林竹、林药、林果、林草、林菜、林草畜结合等多种经营模式,发挥山区林业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生态经济产业带,已成功总结出岩溶地区半石山生态经济型模式、岩溶地区半石山生态型用材林治理模式、金银花治理模式、花椒治理模式等,既恢复了植被,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群众参与生态重建的积极性。
在没有退耕还林政策支撑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农户改变传统农作方式,对25度以上坡耕地进行农林复合经营,鼓励农民群众开展林粮间作,在地边、土坎栽植适宜的经济林木,逐步减少对陡坡耕地的垦植。
把石漠化治理与自然条件相结合,大力推进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
在石漠化小流域土地少,土层瘠薄,地表水匮乏,立地条件差,基本不具备人工造林条件的地方,采取全面封禁技术措施,减少人为活动,恢复植被。在岩石裸露率较高,局部可以整地造林的地方,我省采取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措施,选择适宜树种,见缝插针,补植补造部分树种,再进行封禁,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速度,确保治理成效。
林业部门还扎实抓好石漠化植被恢复作业设计编制,大力培育乡土树种、速生丰产树种和适宜的经济树种,着力提高石漠化植被恢复营造林质,确保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建设项目取得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
2008年至2011年,国家共安排我省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工程资金7.88亿元,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190万亩,封山育林294万亩,对促进我省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我省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至2011年我省石漠化面积减少29.23万公顷,其中林草植被恢复是石漠化好转的主要原因,贡献率占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