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切换
新闻
贵州全省6产业园区分享项目建设经验
2013
10/29
14:51

今年以来,贵州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集中打造“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发展平台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园区发展呈现出速度提高、效益提升、信心提振的良好态势。

● 产值规模明显扩大。1-9月,全省园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500万元及以上口径)工业总产值3581.31亿元,同比增长29.1%。全省园区创造税收155亿元,占全年目标进度的77.5%。入园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已达到7189户和67.5万人。

●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1-9月,全省园区累计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及以上口径)1783.45亿元,同比增长33.2%,成为全省工业投资的重要部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累计建成工业厂房1408万平方米,实际建成标准厂房897万平方米,入驻率达到73.1%

● 项目建设稳步开展。1-9月,全省园区新增开工项目655个,新增投产项目310个。

●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1-9月,全省园区新增入园项目586个、入园率28.8%,新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37.6亿元、到位率30.3%,分别比去年末提高了0.7和15个百分点。

● 预计全年:全省园区可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580亿元,完成投资2380亿元,分别超年度目标395亿元和10亿元,标准厂房入驻率可望提高到90%左右。

10月25日,在2013年第三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总结会暨贵州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上,小孟工业园等6家工业园区代表与参会代表分享了各自在园区建设、项目引进和招商引资等工作中的经验。

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突出装备制造特色 率先打造千亿园区

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是我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先后获得“国家军民结合(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称号。目前,园区工业企业总数达到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7家,产值超5亿元企业15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5家,上市企业3家,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烟草医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1-9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61.8亿元,完成工业投资90.36亿元。

突出主导产业 打造产业集群

一是以奇瑞客车、中联重科、詹阳重工、险峰机床、中煤盘江为中轴,着力发展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特种车辆和工程机械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园区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贵阳市的三分之一以上,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二是依托贵阳海信、主力电器、富巨炉具、航天电器、风华精密、贵航股份为骨干,着力打造以平板电视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推进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LED照明设备等信息产业集群。三是发挥贵阳烟厂、同济堂、贵州勤邦、成鑫医疗、华烽电器等企业优势,推动烟草、医药及绿色食品企业加快发展。四是以中航工业及061基地、中联重科、普天物流、奥兴机电等企业为依托,推动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狠抓配套完善 强化招商引资

园区已建成道路47.5公里,翁岩安置房、园区第一幼儿园等配套工程建成,王宽110kV变电站、麻堤河污水处理厂、园区孵化中心加快建设,10余万平方米园区绿化、9.5万平方米房屋外立面整治、4.5万米道路亮化等园区形象提升工程圆满完成。采取政府筹建、企业自建、招商参建等多种模式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累计建成标准厂房46.78万平方米,凯沃重工、航天凯峰、大唐电信、天仪电梯、刀具协会、成鑫医疗等20余户企业先后入驻园区,标准厂房入驻率100%。

围绕园区产业布局,积极开展“补链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着力招大引强,成功引进奇瑞集团、中联重科、中煤盘江以及普天新能源、勤邦生物、大唐移动、海尔物流、格力物流等一批实力品牌企业。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打造新的投融资平台,在原有的国资公司、贵合投资公司、科工公司等融资平台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贵州经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鑫融科技担保有限公司,综合运用项目贷款、BT、外国政府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2012年3月,国资公司发行的9亿元企业债券全部到位,成为全省第一家发行债券的开发区投融资平台。2013年,国资公司取得贵阳银行7亿元综合授信,切实解决了园区企业的融资问题。

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做大做强白酒品牌 努力打造千亿园区

仁怀名酒工业园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食品·国优名酒)。目前,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24亿元,入园企业59家,投产企业48家,形成酱香型白酒产能6万千升,包装能力1万千升,白酒仓储能力5万千升。2013年1-9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01.6亿元,完成工业投资27.8亿元。

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要素保障

园区成立以来,结合自然资源条件、酿酒特殊工艺和地理环境要求,科学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一园多点”布局,将适宜酱香白酒生产的赤水河及支流河谷地带规划为白酒生产区,测绘面积2500公顷;将靠近城区用地条件较好,交通条件优越的坛厂、鲁班一带规划为配套产业区,测绘面积达1600公顷。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途径,引导和鼓励企业坚持向山要地,发展工业梯田,大力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园区报批用地7000多亩,其中坡地达5000多亩,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双赢效应。通过改变传统生产车间建设模式,推行复式厂房,将传统独立的窖池车间、晾堂车间、曲药库房进行整合建设。部分企业节约了50%以上的用地空间,园区投资强度达300万元/亩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狠抓企业生产建设要素保障,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国投公司、城投公司、园区投资开发公司等融资平台,多渠道筹资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多次组成招商小分队对有投资意向的大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洽谈,累计申请入园企业达150多家,协议投资额达300多亿元。加强人才培养,根据酱香酒生产的人才需求,积极帮助园区企业在市内其他企业调剂选聘管理人才、技师和熟练工人,采用多种形式培养白酒产业专门人才,抓好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5000多人,委托省经贸学校等职业技术学校脱产培训800多人。

坚持环保优先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把节能环保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检验园区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准。严禁在赤水河上游及重点水源保护区新建煤矿、建材、造纸及化工等污染大的企业,坚决关停上游区域内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严格赤水河沿线建筑垃圾管理,确保赤水河流域水质安全。鼓励园区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开展曲草、水资源等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粮、酿、畜、沼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再生利用率。以酒糟生物转化项目,酒糟资源化处理项目为抓手,重点推进2个循环经济科技示范点规划建设,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生产企业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60%以上,酒糟资源化利用率达80%。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成2座天然气储备站,完成管网铺设,实施“煤改气”工程,建成区企业全部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采取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方式,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4个,园区污水处理厂现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1.02万吨,还有1个污水处理厂年底将投用。

瓮福磷煤电一体化工业园区——“四新”举措打造磷煤电一体化示范园区

瓮福磷煤电一体化工业园区立足磷化工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全力打造磷煤电一体化循环发展基地。2013年1-9月,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69.13亿元,完成工业投资104.96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和招商引资有新举措

通过采取代建、资产置换、银行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福泉园区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建设园区5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总长10余公里的园区主干道。瓮安园区启动建设瓮安至贵阳、瓮安至马场坪等高速路网工程,园区内14公里的主干道已全线贯通,10余公里支线道路也正在建设中。采取捆绑资金方式:福泉园区捆绑环保、城建等资金,筹集资金3.5亿元,建设园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园区安置房等;配套设施杜仲河水库(1380万方)已完成约40%的总工程量,塘坎上水库(600万方)和供气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采取以市场换投资方式:福泉园区依托132家企业聚集释放的巨大市场需求,吸引通信、电力及物流运输等企业投资6亿多元建设了2个电网项目和铁路物流中心项目。采取借力投资方式:引进贵州凌峰、贵州汉泰等企业投资12亿元建设园中园,启动建设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配套的路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在招商项目上围绕主导产业招商。目前,福泉园区引入建材项目9家,投资3.5亿元以上;引入轻工、装备制造项目18家,投资6亿元以上;引入物流项目8家,投资达4亿元。

循环经济发展有新成效

一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循环发展。福泉园区先后建立4个国家级、3个省级技术研发机构,申请发明专利110余项,中低品位选矿、磷复肥加工、伴生资源氟、碘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出电子级磷酸、三氯氧磷、阻燃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全区精细磷煤化工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不到50%提高到80%以上。二是通过引进产业项目驱动企业循环发展。依托瓮福集团、国电福泉电厂、天福公司等龙头企业,引进蓝天公司、泰福公司、龙源公司、天和公司、祥宇泵阀等配套企业,形成由磷煤化工大宗产品为上游产业,精细化工产品、伴生资源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为中游产业,磷煤化工固废物综合利用为下游产品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福泉园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95%以上,固体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均在国家能耗限额以内。

大龙经济开发区——全力抓好园区建设打造四化同步示范区

大龙经济开发区围绕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武陵山区扶贫开发试点示范园区”、“贵州省四化同步推进示范区”的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园区发展取得巨大变化。2013年1-9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72.76亿元,完成投资54.46亿元。

坚持不懈抓好招商融资

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采取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协会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模式,外出招商900余人次,邀请客商800余人次,洽谈项目240余个,招商引资项目92个,签约资金120.78亿元,到位资金86.45亿元,资金到位率71.58%。充分发挥大龙汇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衔接,近三年累计获得贷款8.55亿元。通过EPC等融资模式,与香港众彩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贵州大龙众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融资、筹资37.2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

坚持不懈培育主导产业

按照“抓特色、抓延伸、抓转型、抓提升”的思路,加快推进锰精深加工及精细化工循环产业、铿锰电池生产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建设。贵州红星发展投资2亿元、产能1万吨新型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试产成功,新建高纯硫酸锰项目一期生产线投产。西南锰业公司投资80亿元的煤电锰一体化项目,前期利用大龙华电烟气脱硫年产3万吨动力电池用锰基材料高纯硫酸锰、年产0.6万吨动力电池用锰基材料四氧化三锰项目已建成投产。

坚持不懈创新发展模式

借助外力开发模式:园区通过引进上市公司(香港众彩科技集团)和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开发主体,借助外力形成一套政府引导、公司运作、市场向导的投资、建设、招商、经营的大龙发展模式。产业园区建设由上市企业一级开发,负责投资和招商,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随着入园企业增多,开发企业前期投入的后期回报得以保证。此外,开发企业还可以参与园区后期管理和税收共享,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产业揭合和循环利用,大龙电厂尾气余热成为红星化工的能源,其二氧化硫尾气供给汇成公司作原料制成高纯硫酸锰和四氧化三锰。

飞地经济双赢模式:石降县在大龙开发区采取飞地经济模式建设产业园,按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分期建设。目前,一期3000亩工程加速推进,完成土建场平90%的工程量,园区已与外商签约8个项目,已有4个项目正式入驻。四是工业梯田用地模式。通过借山造地、移山填沟,实现集中连片供地307公顷,着力打造山地工业园区。

六盘水市钟山区红桥产业新区——“四个坚持”助推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六盘水市钟山区红桥产业新区是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核心区已实现“七通一平”,布局装备制造园、商贸物流园、仓储加工园、综合配套园四大功能版块。1-9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0.78亿元,完成工业投资68.24亿元。

坚持产城互动产城融合

坚持以新型产业园区带动现代城市新区发展,以现代城市新区发展助推新型产业园区快速形成,实现产城互动、产城一体、产城融合。新区东部的装备制造园重点打造煤机制造、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先进制造业。目前已有49个项目入驻,建成投产企业26家,总投资183.67亿元。新区中西部的商贸物流园及仓储加工园,引进十大专业市场,市场建筑体量达20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入驻商户约1.2万个,解决就业人员约6万人。新区中部的综合配套园以城市综合体为载体,实现购物、美食、休闲、娱乐、居住、商务等多维功能一站式复合。建成后,居住面积42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面积5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150万平方米,可容纳10万人居住,解决就业5万人以上。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

积极解放思想,通过组建实体公司、包装项目、向银行贷款、BT、土地一级市场引进民间资本开发、民间借贷等方式,多方融资筹措建设资金68亿元,建成红桥路、12号路等主次干道50.51公里,在建北干线、南干线、红桥西路、纸红路、红桥隧道等主次干道47.67公里。按照“三生三宜”的要求,同步完成“七通一平”配套设施建设,修建标准化厂房80.5万平方米,在建60万平方米。

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并重

采取“领导带队招商、以商招商、标准厂房招商”等多种方式强力推进招商,实现签约项目161个,签约资金728.8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96.16亿元。既重开工数量,更重建设进度,既重开工时间,更重实际投入,想方设法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现已开工建设项目117个,计划总投资357.0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87.22亿元,基本建成投产项目37个。

坚持抓好职业教育进园区

按照“职校建到园区去、车间搬到职校来、专业围绕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要求,探索“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由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园中园,企业出资修建标准化厂房,以标准化厂房为平台,企业与职校合作打造“校企合一”实训基地。目前,在闽商科技产业园建立了机械加工制造与办公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制作、电工电子三个专业实训基地,与中煤科工煤矿装备制造基地、瑞都集团公司、凉都锦江温泉国际大酒店、东风日产南方4S店、福建双喜制衣厂等新区入驻企业合作,实行“校企一体”订单委托培养。

丹寨金钟工业园区——产城互动 互促开发 全力打造一流产业园区

丹寨金钟工业园区依托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努力打造苗乡产业新城。1-9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0.52亿元,完成工业投资40亿元。

创新方式招商引资

总结出“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跟踪服务机制。书记、县长带头招商,分别对意向签约项目、正式签约项目和正式签约未开工项目进行专人跟踪落实,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利用落户的企业为平台,将具有企业孵化功能的清华科技园和打造重点产业的兴富祥公司纳入全县招商联动机制,成立招商联席制度,定期开展联席会议,互通招商信息、共谋招商项目,形成合力。

建立项目储备库,结合实际策划和编写了40个成熟度较高的招商引资项目,其中装备制造业28个,食品加工业7个,生物科技5个,总投资349.7亿元,以提高项目洽谈成功率。加强招商队伍建设,聘请企业老总担任管委会副主任、经济发展顾问和招商局局长,打造专业招商队伍。今年1-9月,全县新增签约项目21个,到位资金3.54亿元。

产城互动实现县城、开发区互促开发

按照产城互动,即县城与开发区互动开发、互促开发、互补开发的理念,打通了县城连接开发区、连接扬武的金钟大道,将县城与扬武、开发区组团滚动开发建设,推进县城东拓南扩,努力实现三年“新建一座5平方公里新城”目标。做大做强产业,增强产城互动内生动力。坚持项目、产业、土地、政策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打造成优势产业的“聚集区”、财源税源的“核心区”、吸纳就业的“基地”、城市建设的“亮点”。做大城市规模,搭建产城互动平台。加大公共财力向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品位,不断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增添新优势,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集聚发展。

多点连动扩大创业就业

出台《丹寨县大力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意见》,放宽创业准入条件、建立创业园、税收优惠、工商免费扶持、社保补贴扶持、就业再就业政策扶持等,鼓励农民工返乡进县城就业创业。实施租售结合的“1个就业岗位+1套住房”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民工进城买房、进厂就业,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用工需求。

以县职校为依托,积极推行“厂中校,校中厂”的模式,采取设备进学校、课堂进企业、技工进校授课、学生进厂实习、企业用工名额进学校、学生毕业就进厂的“六进”模式,与兴富祥、九鼎钢构、九鼎车辆厂等企业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园区企业提供用工保障。2013年以来,园区新增就业6000余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