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给我最好的,我回报贵州一流的。”10月21日,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一期项目在贵安新区破土动工。项目从对接洽谈到安家落户,不到100天,时间之短,效率之高,成果之丰,令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深受感动,承诺富士康一定会把最新最好的技术搬到贵州来,在这片土地崛起一个世界一流标准的园区。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改善,贵州的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环境优势逐步凸显,磁场效应不断增强,成为国际国内民间资本竞相聚集的投资宝地。2010至2012年,全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逐年递增,从1510亿元增至3400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7.1%。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民间投资持续高速增长,预计完成3560亿元左右,同比增速高达35%左右;预计全年可完成民间投资5000亿元。
进入“十二五”,贵州奏响“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全省锐进疾跑,跃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增速持续处在全国前列。在全省后发赶超的时代大潮中,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生力军,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勇扛“大梁”,力挑“重担”,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2010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效果好的政策措施,简政放权、提升服务、改进作风、强化监察,大力消除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产业配套环境持续优化,
本报记者干江东
非公经济发展一年一个大台阶,在扩大投资、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增加税收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主要指标任务提前完成。
省民营经济发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贵州民营经济年均增速29.5%,高出全省生产总值增速8至12个百分点。2010年至201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从1607.9亿元增至27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从35%增至40%;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从7.8万户、64.7万户增至14.4万户、89.9万户;民营经济主体注册资本从1861.7亿元增至3791.69亿元。
面对贵州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局面,民营工业企业加快融入全省经济发展大潮,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发力冲刺,连续跨越三个台阶,占据了全省工业的半壁河山,成为推进贵州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2010年,我省民营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500亿元,达到579.44亿元;2011年迈上700亿元台阶,达到784.80亿元;2012年一举跨越1000亿元大关,达到1033亿元。民营工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34.7%提高到2012年的47%,平均每年增加2.46个百分点。到2013年上半年,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5.4%。全省民营工业企业4022户,其中,私营企业3746户,占全省工业的比例分别为85.1%、79.3%。
我省通过对各类民营工业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分级培育,推动民营经济实体扩规模、上台阶、创品牌,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老干妈、朗玛信息、益佰制药、百灵制药、金沙酒业、国台酒业、中天城投、宏立城、永红食品等一批本地成长起来的重点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后劲增强,成为各自行业的支柱企业。富士康、云南力帆骏马、浙江娃哈哈、江苏雨润、四川新希望、西洋肥业等优强民营企业投资贵州,进一步增强了我省的民营骨干企业群体。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民营工业企业的从业人数占全省工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56.5%。
为提高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省政府今年9月出台我省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产业升级优化工程、“双增”示范提升工程、民营企业培育工程、民企产品市场开拓工程、服务体系升级工程、引贤育才工程等六大工程,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政策红利。
围绕主基调、主战略,我省将以“5个100工程”为载体,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激活民间投资,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到2017年,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55%,力争60%;民营经济增加值将突破8250亿元,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突破330万户,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突破10000亿元,全社会民间投资总额突破10000亿元,民营经济年新增就业突破1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