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穗县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把经济开发区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突破口,按照产城一体化发展思路,超前谋划,加快推进,贵州三穗经济开发区正成为全县产业聚集的新高地和转型升级的大平台。至2013年底,开发面积达6平方公里,落户企业52家,建成投产2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1.4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初步形成了食品、轻工、制造等特色主打产业。在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绩效考评中荣获二等奖。开发区为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全县GDP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保持在18%以上,增速由2010年全省第33位上升至第6位。县域经济跃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坚持“区城互动” 提升承载能力
围绕“一城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目标,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和“区城一体、产城互动、滚动发展”的理念,以打造全省一流开发区为目标,努力把开发区建成产业优化升级的集中区、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宜居宜业的城市功能区。
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在加快老城区、开发区、高铁新区“三区”联动发展的同时,将经济开发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区,县城扩容的重点,高标准编制了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环评》等规划。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首期面积9平方公里。坚持把基础设施作为聚集要素的重要抓手,配套完善了开发区内的水电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标准厂房、职工配套住房及绿化等配套设施,为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截止到目前,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多亿元,建成城市主干道5条26.8千米、标准厂房14.3万平方米,完成288套职工配套住房建设和核心区供水、排水和污水管网铺设,2000套扶贫生态移民房即将竣工,220千伏变电站和“两桥两路一广场”等项目正加紧建设,核心区实现“七通一平”。位于开发区与老城区之间的穗民城市综合体快快推进,进驻的两家五星级酒店已开工建设,该综合体的建成,将成为三穗城市发展的载体和区城互动的重要支撑。
搭建“四个平台” 加快企业孵化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平台支撑”的思路,不断提升服务配套功能,满足“小微初创”企业成长需求,以标准厂房为重点,积极打造中小企业孵化平台。
搭建创业平台。坚持“产业相近、产品关联、优势互补、生态环保”的原则,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引进食品、轻工等低能耗、污染小、效率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入驻发展。启动实施3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入驻企业22家,其中纺织服装企业11家,以纺织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搭建融资平台。注入6亿元组建园区投资公司,通过强化“政银企”合作、全额垫资和企业自建等模式,充分撬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开发区建设,有效解决产业集聚区在起步阶段的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实现银行融资3.04亿元,社会融资20多亿元。
搭建服务平台。按照“招商先安商,安商先优商”的理念,不断改善软环境,提升软实力。实行“绿色通道”服务,为企业提供“一个窗口”接待、“一次性”告之、“一条龙”办结的便捷服务。截至目前,共规范执法行为765项,优化办事流程352项,办结时限压缩50%以上,办结率为100%。对企业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名责任人、一名联络员“四个一”服务机制,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发展难题。在协调服务上实行“全天候”、在经营发展上实行“零障碍”、在安居乐业上实行“事事帮”,使落户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创业。
搭建用工平台。建立工友信息平台,把适龄人员的信息资料录入电脑系统,发送招工信息,为企业与待业人员牵线搭桥。积极推进“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实现就学与就业一体,招生与招工同步。2013年共举办招聘会9次,培训工人3500余人,为企业解决用工26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