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县高新技术园目前共有52个项目入驻园区。其中,奥斯科尔、伟然电子等18家企业已经投产达效。图为园区贵州创音电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线上一丝不苟工作。
阳春时节,贵州大地,工业发展风起云涌,破浪前行。
3月1日,贵州在北京举行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签署项目合作协议78个、投资总额730亿元。贵州,站在制高点上,发出工业转型发展的最强音。
日前,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大会公布,贵阳在“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评选中位居榜首。
3月31日至4月1日,全省2014年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举行,遵义、铜仁、黔东南三地的工业园区里,一个个工业项目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令观摩代表们赞叹不已。
4月2日,由贵州富士康示范工厂投资生产的首批千余台平板电脑正式出厂销往台湾。4月7日,记者走进贵安新区,看见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标准化厂房雏形初显,今年6月将投产。
4月4日上午,全省489个重大项目在各地集中开工,总投资2499亿元,计划今年投资815亿元。
来自省经信委的信息表明:一季度,全省工业积极克服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压力,既“转”又“赶”,总体保持平稳健康运行,增速继续高于全国、高于西部平均,增加值达到多年平均进度,实现“开门红”。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工业不强,是贵州不富的重要原因。贵州奔富,要从做强工业起笔。
2010年10月26日,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接的历史新起点,召开了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推出工业强省战略。
在工业强省的号角中,短短3年,一大批项目在全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涌现出以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探索出以产城互动集约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的“园区经验”;实践出开放带动、转型发展的“金沙之路”,推动贵州工业转型升级。
2013年10月25日,贵州省召开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紧紧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推动工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我们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样,使保护环境和加快工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既保住了青山绿水,又使老百姓能够尽快致富,能够增加就业,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全省各地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坚持做好“加法”,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项目。
入驻凯里苗侗医药产业园的贵州苗之灵药业公司,与国内几家著名医药高校和研发单位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6万余亩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真正做到“既实现经济发展,也保住生态环境。”
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生态比重越来越大。
坚持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两条底线,铜仁市用胆识、决心和睿智先行先试,先后吸引了淘宝网、农夫山泉、娃哈哈、中国核工业集团等大企业进驻,演绎着精彩。在铜仁(福建)天翔纺织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锭棉纱生产项目,采用世界先进的密闭式压棉纺纱和传输设备,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高、附加值高。走进生产忙碌的第一车间,整个厂房里干净得像新装修的大型商场,全然不见尘絮飞扬。
作为贵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毕节市工业总产值一度90%源自煤及其延伸产能系。如何改变这种“一煤独大”的格局,防止经济发展走向“资源陷阱”?毕节市的作答是:黑色煤炭,绿色开发;新兴产业,无中生有。预测到2015年,毕节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西南规模最大、产品最齐全的IT基地。
从“西南煤海”六盘水到“黔北粮仓”遵义,从黔东南到黔西南,全省各地都在“转”上大做文章。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要义。
与此同时,坚持做好“减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项目,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去年12月11日,随着安龙县庆瑞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关停,标志着贵州省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与生态双赢,到2013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8%;到2015年贵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10年下降16%,能耗同比下降15%,清洁能源占比提高到15%。
在“转”与“赶”中,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乘“云”而上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
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先机
既要赶、又要转,一番审视,贵州省将目光聚在了信息产业上。
去年10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等项目相继落户贵州。
于此,大数据与贵州紧紧联系在一起。
站在群山之巅,伸手触摸“云端”。这是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在大数据时代的战略选择。
贵州省的“摘云行动”极为迅速。
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上签约的78个项目中,目前已开工项目11个、开工率14%,签约转合同类项目13个、签约转化率28%,合同履约率31%,总到位资金10亿元。
贵阳观山湖区重新谋篇布局,平土地,建厂房,谈项目,北部主打高新技术,南部主建现代产业园。如今,京东电商产业园、上海爱登堡电梯西南制造基地、浙商现代制造产业园、贵阳西南国际轻纺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已顺利“落地”。
在贵阳高新区,富士康体验店开业运营,福中达贵阳国际电商产业园投产,朗玛信息、世纪恒通、中电振华等本土企业发展壮大。
电子信息制造业扶持政策和钻研十条优惠政策已出台,大数据产业扶持政策正酝酿,资金奖励、用电优惠补贴、带宽租赁补贴……让企业轻松上阵。
大数据时代的贵州,变化将翻天覆地。
按照产业发展规划,贵州省构建以贵安新区为核心,贵阳、遵义为两极,其他地区协同发展的“一区、两极、七基地”产业格局,全力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先机,努力在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
大数据产业发展蓝图已绘就:到2015年,全省将初步完成大数据产业基础构架,基本形成大数据产业配套功能,力争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到2017年,将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的数据资源中心,提供较为全面和专业的大数据分析、挖掘、组织和管理等产业链条服务,并实现产值2300亿元;到2020年,大数据产业基地基本建成,通过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
与此同时,全省正积极推进“7+N”云工程建设。“政务云”、“工业云”、“智能交通云”、“电子商务云”、“环保云”、“食品安全云”、“智慧旅游云”,朵朵精彩。“工业云”去年9月启动建设,预计今年将建成体验应用中心、应用平台,发展3000家以上企业用户。贵安新区启动“贵州云谷”大数据综合体规划、大数据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口岸、大数据交易所建设工作。
“云”上贵州,值得期待。
看准抓狠见效
强力推进100个产业园区发展
作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全省100个产业园区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凸显,推动贵州在转型中阔步前行。
四通八达的园区大道、梯次排列的标准厂房、井然有序的流水线,返乡民工、当地农民从田间走向车间,身着整洁的工装变成产业工人、城市居民,一座座主题各异而鲜明的产业园区在贵州大地上蓬勃兴起,呈现出一幅企业强、城市美、生态好、百姓富的生动画卷。
在镇宁特色轻工业产业园,两个招商引资项目演绎了产业发展“无中生有”的突破:汇景纸业有限公司年产50万件婴儿纸尿布和年产12000吨生活用纸项目已经投产,成为贵州省最大的集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生活用纸制造生产企业。贵州顺立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700万米高档化纤仿真丝面料生产项目,填补了贵州省高档化纤面料纺织生产的空白。
在六盘水市、金沙县,政府规划创办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好路子。
建一个园区,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产业园区在加快发展中,既促进产业升级,又扩大社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曾经,产业园区像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现今,从规划到建设,从初创走向成熟,“集约发展、集群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成为园区发展的主线,全省园区布局渐趋合理、功能逐步完善、特色逐渐显现、产出规模明显提高,真正成为贵州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产业集聚最重要的平台。
产业园区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明显提高。2013年,全省产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17亿元,同比增长23.5%,占全省工业的55%。20个园区的产值超过百亿元。
产业园区发展动力强劲。2013年全省产业园区投资达到2636亿元,同比增长44.6%。近3年来,全省产业园区完成投资年均保持30%以上增长,占全省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5%。
产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截至去年底,全省产业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708万平方米,入驻率达到86.06%。
100个产业园区,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