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高标准园区
走进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凤仪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整齐排列的食用菌菇棚绵延数百米,生产厂房、冷库、绿化树等镶嵌其间,一应俱全。
“像这样的食用菌基地,整个园区共有12个。”县食用菌产业办主任肖军介绍说。
木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覆盖了木黄、新业、板溪等6个乡镇,2012年被列为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2014年被列入全省重点建设园区之一。
在园区建设中,该县坚持规划先行,采取“产业建园区、园区带企业、企业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运行模式,因地制宜,科学编制了园区建设规划,并分别针对基地、加工、市场等各环节制定了配套方案。采取整合部门资金、企业农户投入、金融支持等方式,已投入建设资金1.56亿元,先后建成育菌棚、生产大棚8.6万平方米,建立菌棒加工厂房9个,以及全自动加工设备、贮藏冷库、冷链配送中心、菌种厂、产品安全检测中心等。
该县还将园区规划建设与梵净山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着力打造集高效、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和科普为一体,融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于一身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目前,园区年生产能力已达7000万棒,计划到2015年,全县发展食用菌达1亿棒,将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副县长田猛介绍。
示范带动
实现企业与菇农双赢
与凤仪村相邻的盘龙、燕子岩三个村的数百亩食用菌基地,构成了木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的核心区,这里拥有8家食用菌场。
盘龙村种菇大户王友明之前一直单枪匹马闯市场,效果不理想。2011年,他带领20多户农户组建了富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菌材、统一菌棒加工、统一市场销售,当年种菇产值就达300余万元。到今年,入社群众近300户,种植食用菌500多万棒,预计产值可达3000万元以上。
在园区,像富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这样的专业合作组织还不止一家。为壮大园区产业规模,该县采取股份合作、技术合作、产销合作三种模式,先后成立了14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10家食用菌加工销售企业,采取“公司 专业合作社(协会)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加工、统一市场销售。
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园区还与专门从事食用菌深加工与销售的厦门多喜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将食用菌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通过推行合作社带动菇农发展的模式,全县食用菌基地建设快速推进,生产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也得到有效保障。”肖军说。
在公司、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园区吸引了全县6000余户农户、2.5万余农民参与食用菌生产、加工和管理。去年,发展食用菌5000万棒,实现产量4万吨、产值3.2亿元,销售利润2.1亿元,参与农户人均增收33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80元,实现了企业与菇农双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今年以来,园区已完成食用菌生产3652万棒,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57%。
科技支撑
着力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位于木黄镇盘龙村的梵天菌业公司门口,“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产业园区检测中心”几块标牌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园区注重现代农业与科技的有机结合的见证。
园区先后与浙江庆元食用菌研究中心、广东微生物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和新品种科技成果转让协议,引进了香菇、黑木耳代料栽培、香菇胶囊菌种繁育与应用、香菇培养料中温灭菌等技术和猴头菇和蟹味菇等新品。
同时,积极争取到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与贵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省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技术合作关系,聘请了食用菌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开展授课培训,并以县职业技术学校为基地长期开展食用菌技术研究和培训。目前,园区有专业技术人员32人,与9名专家教授签订了技术指导合同。
园区还先后组建了食用菌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食用菌菌种菌材繁育基地和研发中心,成功研发了食用菌菌棒二次利用,启动废旧菌棒3次终端利用研发课题。
“现在,我们的产品档次、质量得到了提升,市场竞争力也明显增强了。”技术投入让菇农们受益匪浅,王友明深有感触。
依托科技力量的支撑,园区菇农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加之梵净山不可复制的自然生态环境,园区食用菌的成活率达到98%以上。
预计到2015年,全县食用菌产业将实现年产值9.2亿元,利润5.86亿元,扶持农户9000余户,解决长期就业1.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