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面小康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1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努力探索出全面小康建设新路子和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新经验;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6月21日举行的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会上,贵州省为该区的全面深化改革设定了时间表。
毕节试验区设立于1988年,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在贫困地区设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深入推进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6年来,共减少贫困人口476万,贫困发生率从56%下降到9.4%;累计治理石漠化225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898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44.1%。
2011年5月,贵州省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力争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发展目标,并要求其在经济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开发扶贫、人口控量提质、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金融服务和多党合作等9方面“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还制定了多个配套政策。
3年来,毕节试验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突破发展瓶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发展取得突破,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开发扶贫成效明显,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明显进步,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认为,“2011年以来的三年,是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子最快、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年。”
统计数据显示:2011至2013年,毕节试验区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工业增加值从131.2亿元增加到325亿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98.4万,1个县及107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291元。此外,该区3年累计完成营造林332.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
特别是工业发展,成效明显,不仅改善了总体经济结构,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
毕节立足资源优势,跳出能矿抓工业,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燃气等煤化工产业迅速崛起,逐步实现由“卖炭翁”、“卖电翁”向“卖油翁”的转变。
在做大做强煤化工的同时,毕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工业结构明显改善,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从“无”到“有”。目前,该区已被科技部正式认定为“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和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
“但总体来看,贫困落后仍是我们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仍是试验区的根本任务,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量提质的任务还很繁重。”毕节市委书记张吉勇表示。
根据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产业转型升级、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提升、扩大开放、人口控量提质、多党合作仍是毕节试验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围绕改革重点,贵州省在财政金融、土地及行政审批等方面,赋予了毕节试验区多项新的政策。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去年编制的《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毕节试验区将被建设成为科学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创新扶贫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多党合作示范区,并在2020年成为川滇黔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