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贵州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大戏——全球最大的电子专业制造商富士康科技集团,在贵安新区建起3座现代化标准厂房,并实现投产,创造了富士康项目在各地推进速度之最。
以富士康项目为代表,2014年的贵州大地“风起云涌”,经济发展持续上升:上半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3780.31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居全国第2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多项指标增速名列全国前茅。
在“赶”与“转”的征途中,贵州三次产业逆势突围,经过不断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形成清晰的“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思路,过去5年,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保持了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以往时期的发展速度,比2009年翻了一番以上。经济增速从2010年排名全国18位攀升到2011的第3位、2012的第2位,2013年跃居全国第1位。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年度经济增速首次位居全国第一。
一连串振奋人心的数据,让贵州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并朝着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的愿景疾速前行。
7月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传递了一个信息——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可以依靠理念和创新统一起来。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路上,贵州努力兑现着“工业守住环境底线”的承诺,坚持“跳出能矿产业抓工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5∶41∶46.5。
走向生态化,传统产业转出一片新天地。
改革开放以来,支撑贵州经济命脉的产业主要是煤、电、烟、酒,尤其是被人们称为“傻大黑粗”的能矿企业,其产品在贵州省工业品总量中接近70%。但近年来,传统产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自身发展也举步维艰。
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唯有背水一战,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领域要增长要效益,向绿色、高效的新型工业化转身。
做“减法”,通过兼并重组,减少煤矿数量。关停或重组一批不利于节能减排的小水泥、小铁合金、小铁厂、小黄磷等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2500多万吨。2013年底,贵州能矿企业大幅缩减,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做“加法”,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重新武装老工矿企业,促其尽早升级换代;同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进入化工和资源深加工领域,解开产业和产品层次的“低端锁定”,迈向高端。
2011年,贵州省开始实施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确定的19个“四个一体化”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805亿元。
2014年,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上,贵州与中国广核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5家大型企业一举签下14个清洁能源项目的“大单”。
走向规模化,特色产业异军突起。
改革开放以来,烟、酒、茶、民族医药、特色食品一直是贵州大山中富藏的特产。今天,这“五张名片”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从2012年法国卡慕公司将贵州茅台酒带进世界高端品牌的殿堂开始,近年来,不少贵州白酒品牌开始“试水”国际市场。2013年,白酒形成了以黔北地区、黔中地区、黔南地区为主的主产区,工业总产值近500亿元。
“黔茶出山”了。2013年,第一批包装精美的两吨贵州茶绿宝石进入德国两大高端连锁百货商场,正式开启贵州茶企品牌登陆欧盟超市之旅。截至2014年,贵州茶园总面积已达611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5.8%,居全国第一。茶叶成为贵州独特的资源优势,绿茶已在全国形成了品牌效应,工业加工体系雏形初显。
5月中旬,贵州省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展的新医药、大健康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将投资金额206亿元的45个项目揽入囊中。贵州医药产业形成了七大门类,14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工业500强。
与此同时,贵州卷烟初步形成以贵阳为龙头,包括毕节、遵义、铜仁、贵定等卷烟加工及烟叶复烤在内的卷烟工业体系,2013年卷烟工业产值达300多亿元;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总产值近400亿元。
2013年,贵州省烟、酒、茶、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工业增加值达883亿元,占全省轻工业增加值比重90%左右,成为贵州省工业的中坚力量。
针对每个产业单独出台扶持政策,贵州将以“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的方式,帮助“五张名片”企业进行市场开拓。
走向高端化,新兴产业欣欣向荣。
改革开放初期,“一穷二白”的贵州只有农业可以谈发展。今天,高科技新兴产业群簇拥之下,“云上贵州”呼之欲出。
自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贵州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以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发展为突破口,着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通讯三大运营商、富士康等知名企业陆续落户,吸纳资本和项目能力不断增强,投资者在贵州投资的信心进一步提振。
2013年11月26日,科技部正式批复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此时,毕节已集聚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31家,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40多家。巨能电池、混燃数控重卡、电动摩托车等国内首创或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相继生产下线。
作为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三个主要方向之一,贵州省新兴产业主要指标近几年来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且呈现出增速和总量双提升、质量和效益双改善的良好发展势头。
目前,贵州省拥有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08家,涉及21个大类2000多个细分小类产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中心12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3个,为推动产业自主创新和优化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其中自主开发的湿法磷酸净化、新型高强度铝合金、反渗透膜、电子级高纯钛、航空发动机等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贵州省将集中政策、资金、财税、土地等要素资源,快速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逐步形成“百亿旗舰、十亿龙头、亿元骨干”的梯度化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