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对象,采取多项举措完善服务,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成绩:就业服务网络基本覆盖
自2012年以来,贵阳市创新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第一,帮扶困难群体就业。贵阳市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活动,通过发放就业困难人员补贴和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第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贵阳市设立208家就业见习基地和见习单位,并发放见习生活补贴;鼓励中小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企业一次性奖励;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园,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并将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纳入求职补贴范畴。第三,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贵阳市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四级创业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平台,推进就业公平。目前全市已有77个劳动保障所、90个社区服务中心、472个居委会、928个村级服务站联网,基本实现就业服务网络全覆盖。
问题:未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上半年,贵阳市城乡新增就业14万人,全市目前就业供需比为1:1.14,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但从长远来说,全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其一,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压力逐年增大。贵州省今年高校毕业生突破10万人,其中60%选择在贵阳就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在以每年5%的递增速度逐年回流,加上复退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等,贵阳市的劳动力总量每年在不断增加。
其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专业与岗位需求不匹配,求职者技能单一,技能型人才存量严重不足。根据2013年统计数据,贵阳市技能人才约有17万人,仅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的9.26%,且中级工、初级工偏多;另一方面,目前全市包括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在内的13个园区的339家企业对技工、管理人员的需求占到总需求的43.8%。
其三,创业原生动力不足。贵阳市创业带动就业指数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创业实体的增长率却低于西部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就业资金有限、公共服务基础平台较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政策的全面落实。
对策:盘活岗位存量,做足增量
针对这些问题,贵阳市将以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为核心,围绕产业做文章,挖掘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公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首先,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逐步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市级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在观山湖区建成,并结合实际拓建了市级分中心(分市场),有针对性地提供精准服务。目前该市已建成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清镇职教城、经开区四个分中心(分市场)。
其次,逐步完善全市10个区(县、市)的公共服务平台。至明年,将信息化网络延伸到社区、乡镇,在每个社区、乡镇建立就业信息滚动大屏;探索实行基层公共服务工作经费“以奖代补”管理模式,确保基层队伍稳定,推动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再其次,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存量”。针对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较为集中的特点,盘活企业现有岗位存量,充分挖掘企业岗位潜能;“做足增量”,抓住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机遇,跟紧大数据产业落户贵阳的节奏,围绕13个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积极扶持具有较大就业容量的现代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创造和挖掘更多的就业岗位。贵阳市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产业,也将给就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最后,提升创业实体的成功率。推进创业孵化基地标准化建设,对创业团队实施专家帮扶,通过“第二届金点子”创业大赛,打造一批成功创业实体,进一步充实创业项目库。